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及寓意_哲理成语典故

tamoadmin 2024-08-09 人已围观

简介1.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我要故事和它的哲理2.人生哲理的成语含注解?3.我国成语故事中的哲学道理有哪些4.春秋战国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哲理的成语典故(5个)?5.春秋战国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哲理的成语典故(5个) 内容越多越好,要求详细。6.非常有哲理的成语“欲速则不达”,古今中外,关于欲速则不达的故事有哪些?7.高三政治成语、诗句哲理简析成语中蕴含的哲理解析

1.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我要故事和它的哲理

2.人生哲理的成语含注解?

3.我国成语故事中的哲学道理有哪些

4.春秋战国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哲理的成语典故(5个)?

5.春秋战国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哲理的成语典故(5个) 内容越多越好,要求详细。

6.非常有哲理的成语“欲速则不达”,古今中外,关于欲速则不达的故事有哪些?

7.高三政治成语、诗句哲理简析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及寓意_哲理成语典故

成语中蕴含的哲理解析

 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4。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6。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多行不义必自毙——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背道而驰,必然会自取灭亡。

 7。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求进取。

 8。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9。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0。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方面来看问题,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11。教学相长——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1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13。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14。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一燕知春;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15。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6。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不同矛盾的不同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17。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18。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19。统筹兼顾;好花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

 20。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芝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我要故事和它的哲理

吞纸抱犬

注音tūn zhǐ bo quǎn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好学的朱詹小时候,因为家里十分贫穷,经常几天没钱买米下锅做饭,但他还是坚持学习,饥饿时只有吞纸下去饱肚.冬天没有毡被盖,只有抱着狗取暖睡觉.由于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用之才.这则故事形容家贫好学.

映月读书

注音yìng yuè dú shū成语故事南朝人江泌小时家贫,白天要帮助家里做些杂活维持生计,晚上他抓紧时间来学习,由于买不起烛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读书,月亮西坠.他爬上接着读,经常因困倦从上摔下,爬起来后接着读书.这则故事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覆水难收

注音fù shuǐ nán shōu 成语故事商朝时期,姜尚(姜太公)才学过人,精通兵法,但因家贫,他的妻子马氏见他年老没出息就离开他,他只好到渭水边搭茅屋钓鱼为生,周文王拜他为国师,姜太公助周文王灭了商朝,他的妻子要求复合,他取了一盆水泼在地上说;如果能收回这水,我们就就复合.这则故事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人生哲理的成语含注解?

1,按图索骥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K?吹健断嗦砭?飞纤担骸扒Ю锫淼闹饕?卣魇牵?吣悦牛?笱劬Γ?阕酉褶?鹄吹木魄?椤保?隳每词椋?庾呷ィ?胧允宰约旱难哿Α?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参考资料:

://.wsbedu/chu/yu/cheng1.html

2,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3,望梅止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第二十七》:“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的心理原理

话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在**《上甘岭》中,我们可爱的连长也成功地演绎了一回"望梅止渴"的现代版。**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坑道里严重缺水的危机情况下,连长给战士们讲述了一个"梅子"的故事,引得战士们一个个都在吞口?

事实上,望梅止渴这个典故道出了一个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联觉。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具体到望梅止渴这个典故,就是由听觉引起了味觉。除味听联觉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看到红的、橙的、黄的颜色会产生温暖的感觉,而看到蓝的、青的、绿的颜色会产生寒冷、凉快或清爽的感觉,因而前者称为暖色,后者称为冷色。这是由视觉引起温度觉的结果。

最常见的是色听联觉,即听到一种声音会引起一种色觉,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浅色。心理学家兰菲尔德(H. S. Langfeld)曾做过一个有关色听联觉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音符会引起不同的色觉,而且对同一个人来说,音调和颜色的联系是相当稳定的,有些人在7年后仍保持c音符与红色,d音符与紫色,f音符与粉红色,b音符与非常明亮的铜色的对应关系。

正因为联觉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使人们在有意无意中把这一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现代的广告中有相当普遍的应用。

参考资料:

://.larkbaby/xldd/xldd33.html

4,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

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

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

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

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偷扔谑歉嫠呷嗣俏艺?谡饫锿抵勇穑克?睦镆患保?

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

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

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

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5,拔苗助长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天气很好,艳阳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长:原作“揠苗助长”,后作“拔苗助长”。

评点:

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6,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后来被庄子拿来形容养生的道理的寓言

实出自《庄子》。即“庖丁解牛”实乃庄子所创之言也

这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

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参考资料:

://.fbook.net/book/14532/tx101001.htm

7,智子疑邻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东西。

寓意是感情亲近与疏远往往会导致认识错误

8,削足适履

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

故事

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BR>另一个故事是: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骗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领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破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评论这两件事说:“听信坏人的话,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像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犹削足适履),太不明智了。

参考资料:

://.edu11.net/htmldata/3/2005_06/XiaoZuShiLv1022_1.html

9,刻舟求剑

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41275.htm

10,坐井观天

出处]

《庄子·外篇·秋水》:“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解说]

在《庄子·秋水》中,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中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说,坐在井里观察天空,就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缘故。

由这两篇文章便有了两个意义相近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井底之蛙”用来讽喻那些见识狭窄、短浅,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识大局的人。“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成语新编:坐井观天

文/王蒙

蛙君幼时,家中有一口浅浅的枯井,他喜欢常常坐进去冥思遐想,高眺远望。及长,蛙君习画,尤喜坐入枯井,或系入水井,身围救生圈,心平气和,徐徐仰望,特坐独视,怡然自得。有时看到枝叶扶疏,有时看到花开花落,有时看到阴云一块,有时看到白云一朵,有时看到明月一轮,有时看到繁星几点……凡春夏秋冬,阴晴寒暑,风雨雷电,蚊蝇蜻蜒,蝙蝠飞鸟,树木花草,天光云色,轮廓虽小而变化无穷,均甚可观。蛙君喜而时习之,揣摩烂熟,因象生意,因意生气,因气生力,力发笔从,一幅幅亦古亦今,非古非今的奇画出世矣。

蛙君画甚为走红,以致走向世界,在香港、纽约、苏黎世的绘画拍卖市场上亮相,有一幅莫名其妙图,卖到250美元。

这一消息传来,舆论哗然。或曰,250美元算什么,实是对我美术家之污辱。毕加索之画曾卖2500万美元!蛙君售价不过毕老的十万分之一,实是有辱人格国格。或曰,这250元也是看准了蛙君二百五,才略施小计,吊蛙君的胃口,心怀叵测,别有用心,对蛙君表现,应该查一查。或曰,250元是一个伟大的开端,有了二百五才有二千五、二万五、二十五万以至更多,蛙君的画实代表了时代潮流,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撞击、融合、火花、变奏、误区、怪圈……云云。

一好事记者对蛙君进行追踪访。蛙君幼稚,便把自己如何如何坐井观天作画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记者。记者写了报道,舆论再次哗然。或曰,某方面之所以出250元,无非是妄图把吾们的艺术家全部干净彻底地赶到井里去。或曰,吾早就说过蛙某的画没有前途,怎么样?勿谓言不预也。或曰,坐井观天,其实连二百五的画也是画不出来的。记者报道,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克里空”,实违背了新闻道德与新闻纪律,必须严办,不可纵容也。或曰,蛙某坐井观天,偏住一隅,实是对于艺术事业的挑战,而他的挑战居然成功了,惊世骇俗,不能掉以轻心。或曰,蛙某,虽然不才,却亦不应全盘否定。坐井而画,误入歧途,能坐视不管不问不援不救乎?!

于是制定了救助蛙君系统工程。拉上他航海航空航天,令其知世界之大与井口之小以及以往诸画之微渺,拉上他参与各种招待会座谈会冷餐会纪念会发奖会校友会联欢会追悼会大宴会小宴会舞会今晚我们相识会……令其知世界之美妙缤纷诱惑梯突。蛙君如饥似渴如醉如痴如醍醐灌顶,暂停做画,不谈二百五的艺术。而是徜徉宇宙,遨游太空,沈浸人生,享受快乐。人皆谓蛙君好戏,还在后头呢。

坐井观天新启示

文/刘先明“

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远处飞来。我在天空中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这个“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家喻户晓,通常用来比喻某人的见识有限,眼光短浅;但是我认为这则故事在强调现在人们应该开阔思维、眼界放开的同时,却忽视了其他值得关注的因素和信息,当我们再对这则成语故事分析后,会有更深刻和实际的启示。

就这个故事来分析,焦点在于青蛙该不该跳出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但为什么要“跳出来”呢?就为了看看天有多大吗?

青蛙跳出来看看的目的不该是看天有多大,而是要知道无边无际的天底下,肯定还有很多井、甚至比自己现在所在的井还要好的井;应该了解自己所在的井是不是会有哪一天会没水、要有危机感;应该在跳出来后,在明白井外有井、井外有湖的情况下,在确保能维持自己生命时间情况下的活动距离范围里、再去寻找有没有比这口井更好的湖泊或水井,进一步去发现并栖身于水源比这口井的水源更充足、水质也更适合青蛙生存和繁衍的水源地,或湖泊或水井。

但是在决定是否马上跳出来的时候,它也要考虑跳跃能力、环境条件等问题,如果井中的环境和它的跳跃能力都不可能让它跳跃出来,它没必要现在马上跳,否则跳的越高,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应该要等到井里水多、能够跳出来的时候跳,如果能有锻炼身体的作用,可以边锻炼边试跳,否则那只会是无味的浪费和消耗。青蛙跳出来后,如果没找到比这口井适合自己生存和繁衍的环境,它应该在欣赏了自然界的美妙、知道了天有多大的信息后,再回到这口井里去、维持它的生命、繁衍后代、完成它的使命。

每一个动物都是具有其独特的自然功能并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中发挥作用的,每个动物要在生物链中发挥作用,前提是要形成和具备本动物群种的生命、繁衍能力,青蛙的使命也应该是繁衍生命的、成为自然界生物链中不可断的一个链,那么它的生命中是不能没有水的,而井是较能积蓄、保存水,是比较适合青蛙生存的地方,对于青蛙来讲,它要关心的是水以及能盛满水的湖泊或水井,只有有了这样的水和水环境,它才能生存、实现自己繁衍生命的使命,现在,青蛙选择和占据了一个比陆地、沙漠等环境里水源相对多的环境里生存,不乏是一个暂时的明智选择。

这个故事自然也可以应用到人类身上。因为我们身上有青蛙的影子。

我国成语故事中的哲学道理有哪些

⑴ 包含哲理的成语

《成语中的100个人生哲理》从做人、处世、交际、求学、谋事五个角度,选取了100个最能体现人生哲理的成语,并对每一则成语的意义、出处和典故都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

⑵ 含哲理的成语大全

.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22.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5.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6.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27.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28.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29.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30.田忌: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

3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32.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33.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

3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物。

35.竭泽而鱼、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3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7.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3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局部联系有时能影响联系的成败。

39.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40.东施效颦:只单纯仿效形式,不研究实质内容。

4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侯都不能忘记的。

4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和反会有差别。

43.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44.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5.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46.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4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4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为民的正确价值观。

5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5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

5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5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54.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

5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5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⑶ “富含人生哲理”四字词语

1、阅人无数yuè rén wú shù

2、春华秋实chūn huá qiū shí

3、春种秋收ūn zhǒng qiū shōu

4、读万卷书dú wàn juàn shū

5、行万里路háng wàn lǐ lù

⑷ 蕴含人生哲理的成语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抱诚守真

诚至金开

赤诚相待

⑸ 含有哲理的成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⑹ 人生哲理词语,有关蕴含人生哲理的四字词语大全

人生哲理词语,有关蕴含人生哲理的词语大全

雅量容人 大量能容 困苦穷乏 未雨绸缪 闹中取静 群居守口

忙里偷闲 宠极谤生 众善奉行 孤掌难鸣 彻见真性 冶炼身心

众怒难犯 躁极则昏 多心召祸 童叟无欺 学贵有恒 万钟一发

礼遇衰朽 众口难辩 诸恶莫做 大器晚成 大巧似拙 驷马难追

厚待故交 鹬蚌相持 物极必反 煮豆燃箕 老当益壮 忧劳兴业

去留无意 夜惕四知 非徒养身 兄弟相害 明心见性 推己及人

静处养身 谦虚受益 静极生明 事上敬谨 闹中求存 守拙全真

涉世出世 养德远害 器满则倾 与世无争 崇俭养廉 心虚意净

六贼无踪 精诚所感 讲学躬行 急则可依 起死回生 脱俗成名

有备无患 专欲难成 满盈招损 城门失火 小利莫争 逸豫亡身

名高妒起 方便法门 兄弟相爱 心口如一 急流勇退 律己宜严

待人宜宽 心公不昧 居官爱民 骨肉相残 莫问前程 一言既出

待下宽仁 渔人得利 超凡入圣 厚德载物 存乎一心 少事全福

心体莹然 但行好事 即达贤境 处进思退 尽心了心 不如友生

⑺ 人生哲理的词语

毛遂自荐

洛阳来纸贵

才高八斗

曲高和自寡

开卷有益

卧薪尝胆

投笔从戎

江郎才尽

按图索骥

约法三章

三顾茅庐

望梅止渴

退避三舍

指鹿为马

狗尾续貂

口蜜腹剑

涸辙之鱼

请君入瓮

唇亡齿寒

抱薪救火

草木皆兵

势如破竹

九牛一毛

南柯一梦

一暴十寒

邯郸学步

东施效颦

班门弄斧

呆若木鸡

瓜田李下

夜郎自大

杞人忧天

奇货可居

门可罗雀

门庭若市

好好先生

高山流水

后来居上

希望对您有帮助

欢迎追问

望纳

⑻ 励志成语及注解

1悬梁刺股 形容刻苦学习.2闻鸡起舞 听见鸡鸣就起身,比喻人发奋学习,励精图治.3卷土重来 卷土:人马奔跑时卷起的尘土.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图恢复

⑼ 蕴含人生哲理的成语十个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抱诚守真

诚至金开

赤诚相待毛遂自荐

洛阳纸贵

才高八内斗

曲高和寡容

开卷有益

卧薪尝胆

投笔从戎

江郎才尽

按图索骥

约法三章

三顾茅庐

望梅止渴

退避三舍

指鹿为马

狗尾续貂

口蜜腹剑

涸辙之鱼

请君入瓮

唇亡齿寒

抱薪救火

草木皆兵

势如破竹

九牛一毛

南柯一梦

一暴十寒

邯郸学步

东施效颦

班门弄斧

呆若木鸡

瓜田李下

夜郎自大

杞人忧天

奇货可居

门可罗雀

门庭若市

好好先生

高山流水

后来居上

千里送鹅毛

五十步笑百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春秋战国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哲理的成语典故(5个)?

成语故事中的哲学

1、一枕黄粱

相传,古代有个姓卢的书生,家境贫穷潦倒,却贪图享乐,官迷心窍。有一次,在旅店里道士吕翁给卢生一个枕头,并对他说:‘‘只要枕着它睡觉,一切就会称心如意。”当时旅店的人正熬黄粱(即小米粥),卢生便枕着吕翁给的枕头睡去。沉睡之中,他梦见自己被封官拜相,并娶了一个聪明美丽的妻子,从此儿孙绕膝,人丁兴旺,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卢生高兴极了,以致一惊而起,只见吕翁仍在身旁,锅中黄粱尚未煮熟,刚才只不过是作了一个短暂的美梦罢了。

这个故事说明,不从实出发的想法、欲望终归要消失。它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杯弓蛇影

西晋的时候,河南有个地方官叫乐广,一次他有个朋友病了,便亲自登门看望。乐广见他朋友病情很重,便问其什么地方不舒服,那朋友支支吾吾地不愿说。乐广再三询问,他才说了实情。原来有一天他在乐广家里饮酒,刚要举杯时,突然看到酒杯里有条蛇,隐隐约约地在蜿蜒蠕动。顿时受惊,一股厌恶冒上喉咙。但因同坐的有几个朋友,他说也不便说出,更不便退席。硬着头皮喝完后,感到肚子很不舒服,回到家便病倒了。

乐广听后很奇怪,“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他反复考虑这件事。回到家中走到大厅,终于找出了原因。他派人把老朋友请来,仍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命侍从斟上满满一杯酒,对朋友说:“你凑近看,酒杯里还有怪物吗?”朋友一看,同上次看见的一样,一条蛇在杯中摆动。乐广哈哈大笑指,指着墙壁上一张硬弓说:“那蛇是弓的影子啊!”原来如此,那朋友豁然开朗,舒眉展眼笑了,多日的病也顿时痊愈。

乐广的朋友把弓的影子当作是蛇,结果病倒了,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对反映客观实际的歪曲的反映,会给客观事物带来消极的作用。它启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按图索骥

据说,伯乐年老的时侯,曾将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一本书,名叫《相马经》。书上还由他画了插图,配合文字勾画出小马的形态。伯乐的儿子很想把父亲这项技能继承下来,他就抱着《相马经》读得很熟,自以为学到相马的本领,就按着书本上说的去找好马。由于他没有实际知识和经验,又死搬硬套,不从实际出发,找了好些时侯也没有找到一匹好马,而且还闹出了一个笑话。《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按照这条要求去找马,在道旁见到一只癞哈蟆,就用纸包起来,赶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额头和双眼跟你的书上说得差不多,就是蹄子不是垒起的酒药饼。”伯乐一听,本来很生气,但他知道儿子愚笨,就笑着

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意思是说,你找到的这匹好是好,就是爱跳,你是驾驭不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伯乐的儿子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书本,结果弄出了笑话。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自由自在地在那里生活着。有一天忽然城门上燃起了大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声叫道:“不好了,城门着火了,我们赶快逃跑吧!”但是,其它鱼儿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他们居住的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结果,除了那条鱼外,别的鱼都设有逃走。

这时,人们赶来救火,他们从池塘里舀水往城门上泼,不一会,火被熄灭了。由于舀干了池塘里的水,没逃走的鱼全遭了殃。

因为城门失火,导致没有逃走的鱼遭了殃,说明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如果割断联系就要受到惩罚。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5天翻地覆

蔡文姬名琰(音ran),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其父左中郎将邕(音yong拥),是汉末的著名学者,以文章驰名于世。文姬自幼聪颖,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后来,在董卓之乱中,匈奴入侵,公元196年为匈奴人虏获,做了左贤王的王后,在匈奴留居十二年,生了二子。直到中原地区为曹操统一后,公元208年曹操才派人把她接回。蔡琰在匈奴十二年,饱尝艰辛,她怀念祖国,思念亲人,曾作了《胡笳十八拍》来倾诉自己思亲思国的感情。后来,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对蔡文姬嫁到匈奴后的遭遇和心情也作了描写。其中有这样两句诗:

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诗的意思是说:蔡文姬到匈奴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像天地都倒了个个儿,连北斗星都转到南面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它启示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6、拔苗助长

战国时期鲁国邹(今三东邹县)人孟子,名轲,字子舆,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七篇。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语言流畅,辩论深入,有说服力。

有一次,孟轲跟他的学生公孙丑讲了一个故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宋国有一个农夫,嫌地里的禾苗长的太慢。有一天,他到地里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里,疲劳不堪地对家里的人说:“今天

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长高了好几寸。” 他的儿子听了,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只见禾苗全部枯槁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如果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对违背客观规律者的严重警告。我们应从中得到启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切记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7、讳疾忌医

扁鹊,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郑(今 河北任丘)人。他反对巫术治病,曾学医

于长桑君,擅长各种医术,遍游各地行医,有丰富医疗实践经验。正因秦越人的医术高明,又肯热心帮大家治病,所以人们都把他比作传说中的神医扁鹊,尊称他为扁鹊大夫。

有一次,扁鹊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闲呆了一会儿,便对桓侯说:“君王您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表浅部位,如果不赶快医治,病情会加重的。”蔡桓侯笑着说:“我那有什么病哟!”扁鹊转身出去了,桓侯又对左右地人讥讽地说:“医之好不病以为功。”意思是说:这些医生总是医治没有病的人来显示自己医术的高明。

过了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惊恐的说:“君王你的病已 经进入肌肉血脉里,如再不医治,病情将会更重。”蔡桓侯很不高

兴,仍然以为自己没病,根本不理睬扁鹊。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蔡桓侯,说他的病已进入肠胃里,再

不医治就来不及了。桓侯仍不理睬他。再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望,扭头就往回走。蔡桓侯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问扁鹊这是什么缘故。

扁鹊对来人说:“病要是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炙或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现在君王的病已经深入到骨髓里去了, 再也没有办法治疗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浑身疼痛,急忙派人去请扁鹊,但扁 鹊已经逃往秦国去了。蔡桓侯不几天就死掉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因此,我们要想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首先就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蔡桓候讳疾忌医,就非常生动表明了掩盖矛盾、回避矛盾的危害。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在现实生活中,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认真分析矛盾,妥善地解决矛盾。

8、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音kun坤)的人,是齐国的外交人才,齐威王都称他为先生,对他相当尊重。淳于髡是个关心国事,对君主有了缺点或过失,敢于进谏的忠贞之士。但淳于髡进谏

时,十分注意方法和效果,不取容

易得罪君主直谏的方法,多用用讽喻来进谏。因而,向齐威王讽谏了三次,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第一次,是齐威王执政之初,通夜喝酒,不理朝政,淳于髡用

隐语进谏,把齐威王比做三年不飞又不鸣的大鸟,逼着齐威王振作君起来,革新朝政,使齐国变弱为强;第二次,是在公元349年(威王八年),楚军压境,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给他金百斤,,,,车十辆。这样的外交使节,在当时来说是很寒伧的,难以达到求救的目的。淳于髡怕得罪威王,不便向他提出更多要求,就用讲寓言来进谏,也收到了好的效果。第三次,是紧接前次,淳于髡到赵国以后,说服了赵王请来赵兵十万,战车千乘,吓退了楚兵之后,齐威王高兴地召淳于髡到后宫饮酒。淳于髡见齐威王通夜喝酒的老毛病没有完全改掉,就在饮酒时进行讽谏。

齐威王问淳于髡,说:“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十斗为一石)也醉。”

齐威王被弄得莫名奇妙,又问:“你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够喝得了一石呢?”

淳于髡解释说:“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这段话的意思是:喝酒的多少,要看场合和心情而定。如果大王赐酒,又有大臣相陪,我心里惊恐,俯首伏地而饮,那一斗也就醉了,如果无拘无束,男女混杂,行为又很放荡,心里最欢乐的时侯,就能喝一石。所以古语说:“酒喝过了分,行为就失去了控制;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之事。”什么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啊!

齐威王听了淳于髡这番话,说:“好!你说得太好了。”从此就不再通夜喝酒。

乐极生悲的故事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乐与悲,在一定条件下向它对立面转化。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它启示我们,要实现劣势向优势、失败向胜利、消极向积极等此类的转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劣势、错误和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且在实际中加以改正。

9、因地制宜

楚国的大大伍奢的儿子伍员,在楚平王的迫害下,历尽艰辛逃到了南方的吴国,受到了吴王阖阊的重用。有一次,吴王同伍员讨论治理国家的良策,阖阊说:“我想使国家强盛起来,不知你有什么好办法。’伍员回答说:“要想国家富强,远近的国家都服从大王的指挥,首先”要把城市防御工事修好,城墙要修得坚固高大;其次要把武器造得既多又好;再有,要发展农业生产,把粮仓装得满满的。”

一心想做霸主的吴王,听了伍员的话,非常高兴,他对伍员说, 你的建议很好,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去搞好修筑城墙、

加强战备、广积粮草这几件事,要不然能说这是上天的定数就能征服邻国的吗?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倘若不去分析具体矛盾的不同特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搞一刀切,结果矛盾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会给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一心想做霸主的吴王,根据本国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搞战备,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充分体现。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基本的方法。

10、擒贼先擒王

在安禄山叛乱前的天宝年间,有一年,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入

侵,唐王朝起兵出征。战事虽然发生在边关,然而却牵动着远在千

里之外杜甫的心,他接连写下了一组诗共九首,称《出前塞》诗。其中有: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诗的大意是说,出征的战士啊!弓要选用力量大的强弓,箭要用锋利的长箭。要消灭敌人的骑兵先要消灭胯下的战马,要打败敌军先要擒住敌方的首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它就是主要矛盾。我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如果不分主次,或抓不住中心,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擒贼先擒王就是抓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是制胜敌人的关键。

11、不以一眚掩大德

公元前628冬天,晋国的国君晋文公死了,晋襄公继承了王位。秦穆公想趁晋国大丧之机,出兵去远征晋国的盟友郑国。老臣蹇叔听说后,就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去偷袭很远的国家,这样的事,我从来没听说过。行军路程这么长。这能瞒得过谁啊!偷袭不成,白白地兴师动众,就会毫无所得。”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便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人做主将,带领军队从京都的东门悄悄地出发了。蹇叔流着眼泪对他们说:“孟明啊,我眼看大军出发,可不能看到他们回来了!”

到了次年的春天,偷袭郑国的秦军来到滑国境内,就被郑国的国君郑穆公知道了。孟明无可奈何地只得停止前进,消灭了滑国,准备取道崤山(今河南西部)回国。没料到,秦军一到淆山就遭到晋军的伏击,被打得大败,孟母、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被晋军活捉。晋襄公的后母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儿,在她的要求下,晋襄公才同意放回了秦国的三员败将。

当孟明等人回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穿上丧服,在城外迎接他们。他对着回来将士们流着眼泪说:“我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害得你们打了败战,受了侮辱,这都是应当由我来负责的。”他没有把孟明革职,并且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意思是说,这是我的过失,你有什么罪呢?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点小小过失,就抹杀他们过去建立的大功绩。

春秋战国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哲理的成语典故(5个) 内容越多越好,要求详细。

1.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2.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3.竭尽全力

这句成语原作“竭尽心力”,见于《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杨沛的人,字孔渠,当过新郑长.曹操路过新郑的时候,部队缺粮,杨沛帮助过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爱.曹操辅政以后,杨沛升为长社令.他不畏豪强,不管谁犯了法,都依法惩办,得到曹操的称许.当时,曹操出征在外,听说国都邺城治安太乱,便发诏选一个邺城令,其入选标准是要有杨沛那样的胆略和水平.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于是将杨沛提拔为邺城令(当时叫京兆尹).杨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见了他,并问他如何治邺.杨沛回答:“我一定竭尽心力,大力宣传法纪,使遵纪守法.”曹操听后十分高兴,对左右的人说:“你们听见了没有,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杨沛还没正式上任,一些豪强地主和皇亲国戚听说杨沛要来邺城了,都纷纷告诫自己的子弟检点一些.

“竭尽全力”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用尽全部力量.

4.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四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无隐瞒地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 *** 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可以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5.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1,

非常有哲理的成语“欲速则不达”,古今中外,关于欲速则不达的故事有哪些?

1.卧薪尝胆

释义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孟母三迁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3.祸起萧墙

典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释义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4.破釜沉舟

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5.闻鸡起舞

释义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6.邯郸学步

成语典故: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成语出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7.狐虎威

成语典故: :借。狐狸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成语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高三政治成语、诗句哲理简析

1、春秋末期,齐国国王齐景公非常器重和依赖相国晏婴,也就是晏子,国中大小事情,无论何事,齐景公都要向晏婴请教,然后才可以定夺。

一次,齐景公到渤海湾去游玩,正玩到兴头上,忽见一名侍者骑马飞奔而来报告说:“大王,大事不好了,相国晏婴得了重病,眼看要死了。恐怕您赶不上看他最后一眼了”。

齐景公听到这个消息,大失所措,下令马上回京,他挑选了最好的驭手驾车,挑选了最好的马匹拉车,急急忙忙的出发了。

在车上,齐景公不住地催促驭手:“快点,再快点!不然相国就会危险的!”虽然马车跑得已经够快的了,齐景公仍然觉得太慢,于是就把驭手推到一边,索性自己拿起鞭子赶起车来了。

这样跑了一阵子,齐景公还觉得不够快,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心急如焚的齐国国君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干脆跳下马车,徒步奔跑了起来,跑了一会儿,齐景公累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

齐景公当然没有四条腿的马跑得快了,他一心求快,结果反而更慢了。

2、列子拜壶丘子为师,与盲人伯昏成为至交好友,尽力向他们学习修道方法。

他学会了凭空御风飞行,很高兴地乘风归乡,造成了一时的轰动。一位姓尹的学生非常想向列子学习御风飞行的绝技,就住到了列子家,认真地做各种事务。他几次向列子请教,要求学习绝技,但列子不置可否,他失望地回家了。

几个月后,姓尹的学生又来拜见列子,检讨了自己的急切鲁莽。列子针对他求绝技心切的心态,向他讲述了自己修道的经过。

列子说:我拜壶丘子为师以后,经过三年时间的修心养性,变得心中不敢存是非念头,口中不敢说利害得失,这时才赢得老师多看我一眼。

我又继续进行忘掉自我、忘掉方法的修炼,七年以后,达到了随心所念而无是非对错、随口而言无利害得失的境界,老师才让我坐在他面前听他论道。

九年之后,任我心中所想、口中所说都不会涉及利害是非了,那时只觉得通体光明,内外如一,可以用眼代替耳朵听,用耳代替鼻子闻,用鼻子当嘴巴说活,用嘴巴食气,人体感官的功能失去了差别。

于是当心神凝聚之时,豁然感到身体消释、骨肉融化,不知不觉地随风飘浮起来,忽东忽西,最后我也分不清是风乘我,还是我乘风了(与虚空同一境界)。

列子谆谆教导他的弟子说:“当心中不再有利害得失、无法无我,生命之气就能与自然之气连成一体,成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于是你就是山,就是海,就是虚空,自然就能御风而行了”。

3、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他才思敏捷,文学素养很高,经常得到孔子的称赞。

有一年,子夏因为才能出众,被派到莒父(当时是鲁国的一个县,大概位于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孔子,向老师请教说:“请问老师,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而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深深鞠躬,说道:“谢谢老师的教导,我一定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然后告别孔子,到莒父上任去了。

4、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5、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光绪帝被囚,康有为、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百度百科-欲速则不达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探索的一个思考,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 高三政治 成语 、诗句哲理简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高三政治成语、诗句哲理简析

 一、成语体现的哲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5.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2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27.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28.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 经验 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2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3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3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3.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34.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36.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多行不义必自毙?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背道而驰,必然会自取灭亡。

 37.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求进取。

 38.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39.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40.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方面来看问题,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41.教学相长?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4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43.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44.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一燕知春;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45.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46.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不同矛盾的不同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47.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48.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49.统筹兼顾;好花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

 50.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芝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51.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扬汤止沸?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52.白壁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5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54.艰难困苦,玉妆于成;天道酬勤;凿壁偷光;物必先腐而虫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南橘北枳;孟母三迁;名师出高徒?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5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57.田忌 ?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58.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

 59.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

 60.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61.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62.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63.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64.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65.胸有成竹?通过积累感性材料和感性认识,并对其进行 抽象思维 ,就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66.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多思出智慧;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从而用以指导实践。

 67.千虑一得?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

 68.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一针见血?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69.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本质。

 70.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性认识要依赖于感性认识。

 7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72.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73.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7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75.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76.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7.叶公好龙?害怕实践,回避实践。

 78.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错误的生态价值观。

 79.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公无私;舍生取义?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新时期正确的价值取向。

 80.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储存、相互转化的,我们应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81.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

 82.人生如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悲观主义的、消极的人生价值观。

 83.时势造英雄?个人活动受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84.卧薪尝胆?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发愤图强。

 8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86.哀莫大于心死?失掉了科学而正确的理想,就失了人生的精神支柱。

 二、诗句体现的哲理

 1.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3.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的主观意识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从实际出发。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6.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既要承认事物的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树欲静而风不止;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衰皆自然;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规律(客观事物)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8.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仅仅是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11.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13.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起蛙声一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不依赖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14.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15.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16.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17.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18.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9.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十年磨一剑;二句三年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自古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20.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

 2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坚持适度原则。

 2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同一性)。

 23.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24.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2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26.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27.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29.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0.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

 31.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祸兮福之所;福兮祸之所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曲则全,枉则直, 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任何矛盾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2.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辩证否定即“扬弃”。

 33.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4.能群者存,不能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3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6.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生的价值的实现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相关 文章 :

1.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诗句汇总

2. 包含哲理的俗语成语

3. 感恩成语格言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