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

改旗易帜的拼音_改旗易帜

tamoadmin 2024-07-11 人已围观

简介1.唐末五代“杂牌部队”—牙兵:灭杀主帅、改旗易帜,为何如此嚣张?2.改旗易帜的邪路指的是什么3.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决心雪国耻报父仇,尽早实现“南北统一”。但关东军正急于利用“皇姑屯事件”所造成的紧张形势,在东北制造傀儡政权,百般阻挠易帜。而且奉系参与决策的高层人物,在讨论“易帜”问题时意见不一,以到迟迟未能如愿。 在张学良的说服和坚持

1.唐末五代“杂牌部队”—牙兵:灭杀主帅、改旗易帜,为何如此嚣张?

2.改旗易帜的邪路指的是什么

3.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改旗易帜的拼音_改旗易帜

“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决心雪国耻报父仇,尽早实现“南北统一”。但关东军正急于利用“皇姑屯事件”所造成的紧张形势,在东北制造傀儡政权,百般阻挠易帜。而且奉系参与决策的高层人物,在讨论“易帜”问题时意见不一,以到迟迟未能如愿。

在张学良的说服和坚持下,奉系大多数军政要人始赞同东北实行易帜。7月1日,张学良发表通电,表示绝不妨碍南北统一。于是张学良、蒋介石两人的代表在北平六国饭店商妥,东三省定于9月中旬实行易帜。应蒋之要求,张令汤玉麟于7月19日宣布先行易帜。蒋介石为促使东三省早日归附中央,加紧了与张学良的秘密联系,先派方本仁为特使参加张作霖的丧礼,又通过胡若愚的牵线派李石曾到沈阳活动。李住在商埠三经路上德国人开设的饭店里,从不公开露面,只由胡若愚、朱光沐、朱海北相陪。李石曾和张学良会谈的地点,是北陵高尔夫球场内的“少帅”专用休息室。李石曾一再要求张学良尽早换挂“”,以实现全国统一。张学良诚恳地表示,结束国家分割局面是自己多年的愿望,但立即“易帜”尚有困难,主要是担心日本人会趁时局未稳进行干涉,内部也还有阻力。为此张学良被迫决定推迟三个月再宣布“易帜”,表示力争在年底实现这个目标,希望谅解他的苦衷。

此后蒋介石、张学良两人函电频传,信使不断,蒋对张予以理解和同情。1928年冬,南京国民政府特派张群、吴铁城、宋大章三人来到沈阳,与张学良密议“东北易帜”大业。张、吴、宋三人下榻于交通银行后,“亲日派”欲采取破坏行动,扣留他们。经紧急磋商,乃决定由吴、宋两人连夜乘车直奔少帅府邸,面晤张学良。在这天夜晚的密谈中,双方推心置腹,冰释了张学良的某些疑虑,更坚定了他“东北易帜”的决心。蒋介石还利用美、英与日本的矛盾,推动美、英向日本施加压力。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反对日本分割中国的舆论也高涨起来。到11月,日本首相田中也不得不承认东北易帜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嗣后,蒋介石对张学良派驻南京的代表胡若愚表示,为了不使张学良为难,东北外交由中央应付,同意东北“内政”仍由现职各员负责,概不更动。重大人事,先由张学良请委,然后由中央任命。蒋介石每月允拨军饷1000万元给奉军,这样更增加了奉军的向心力。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一如所诺,不顾日本的反对,排除杨宇霆的干扰,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在就职典礼上,张学良身穿中山服,向总理遗像宣誓(方本仁、刘光监誓)。至此,结束了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唐末五代“杂牌部队”—牙兵:灭杀主帅、改旗易帜,为何如此嚣张?

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子,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

表面上看,旗帜只是一个标签,标签是符号的一种,而符号的功能是传递信息。所以,旗帜实际上是传递某种信息的标签符号。本质上看,对于社会团体或者国家政党来说,旗帜蕴含的信息往往是一个组织所有成员的共识。

故“帜”是带有较为复杂图案作为更详细的区别符号的布条。在一面方国旗下,可以有多“帜”,代表不同的军队单位(如上军、中军、下军等)。

扩展资料

如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东北易帜只是实现了当时中国大陆在名义或形式上的统一。而且当时外蒙古仍被苏联所占据,加上原北洋政府仅于西藏设立代表处而并未实际管辖也并未派驻军队。

百度百科——改旗易帜

改旗易帜的邪路指的是什么

提起唐朝,想必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便是一幅盛世画面,唐朝对中国的影响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如它的文化就直至今日仍然被现代人所赞叹、敬仰和崇拜。但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大量节度使纷纷拥兵自立,虽然唐王朝中央政府拥有名义上的统治权,但其实际效令却很难落实到每一支军队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为了巩固并加强自身的实力,牙兵制度就此产生,并在历史上造成了重要影响。

府兵制被破坏、节度使的依赖,助长牙兵的嚣张作风

乱世之下的民风剽悍正如一句话所说——乱世出枭雄,几乎每一个混乱的时代都可以产生一大批英雄豪杰出来。他们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与高超武艺在乱世之中闯出一片天地, 并重塑社会秩序与等级制度,东汉末年至三国如此,唐朝末年至五代依旧如此。而在乱世之中,各方势力互相征讨,战乱频发,军人大量死亡,普通百姓的性命也得不到任何有效保障,倾家荡产之后而流离失所更是家常便饭。

为了在乱世之中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人们不得不提升自己的本领以增加存活几率,性格与行为方面也就相应地发生了改变。此外,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山贼强盗也频繁活动,为了抵御他们的洗劫,民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股剽悍作风。当大量具有剽悍作风的民众进入到军队之中后,只会将这种风气愈演愈烈,甚至还会随着作战次数的增加而越发增强,牙兵制度后来的嚣张跋扈姿态也就此形成。

此外,唐代末期府兵制的崩溃也是造成民风剽悍的重要因素。府兵制作为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可以将社会当中的大量多余劳动力集中起来赋予工作,不但能保卫国家维护社会稳定,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但是,这一制度最早在唐高宗时期就已经渐显颓势。

"自高宗、武后时,府兵之法寝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

到了唐玄宗时期,府兵制更是被募兵制取代,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之上。由于府兵制被破坏,人们不得不在农民与军人这两个身份上做出彻底的决定。然而,因为生于乱世,农民是完全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生产的,于是便只能选择成为军人,从而助长了民间的剽悍之风。

安禄山

节度使的偏爱促使了牙兵跋扈性格的养成牙兵的产生可以说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唐太宗时期,为了缓和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他任用了大量少数民族将领和官员,这就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平等传播和充分融合,而存在于少数民之间的养子制度也就在当时的唐朝社会中流传开来。

如高开道就曾"亲兵数百人,皆勇敢之士也,号为'义儿',常置阁中。"

而他们之所以会收养子,其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培养亲信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这点来看,养子与牙兵制度的产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就是养子制度的演化和发展。如历史上典型的魏博牙兵便是由安禄山手下的魏博一手创立,"仍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卫,谓之衙兵。"

因此,从感彩上来看,牙兵相对于其他军队来说,是主帅的亲信和近卫,他们也因此能够获得更多的军事资源和战略装备。而一旦拥有了特殊地位,他们的心理便会相对应地发生改变,一来,他们本身就拥有比寻常军队更强的战斗能力,不惧惹事。

二来,即便最后捅破了篓子,主帅也会竭尽全力将他们保住,不至于出现覆灭的情况。而节度使本身也十分依赖牙兵,不敢用严格的纪律条文来束缚他们,他们之间就渐渐形成了一种依附关系,牙兵的嚣张跋扈之风就渐渐增强。

唐代牙兵

牙兵制的创立本身就带有反抗色彩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更安全、更快速地平定叛乱,开始对各路叛军实行招降措施。虽然不少节度使摇身一变,在名义上成为了维护中央政府统治的臣子,但其实质的军事力量和权力却并未得到太大削减。

"既其衰也,置军节度,号为方镇,镇之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天下之势,自兹而分。"

因此,单纯从军事力量来说,唐王朝与各路节度使相比不但没有优势,反而还需要尽心尽力地去安抚他们以维持表面的和平状态。这也就导致节度使们有恃无恐,嚣张跋扈,蛮横无比,更加热衷于增强军队以充实自己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之下,许多节度使都会选择从自己所在的统治地挑选出身体强悍、武艺高超之人来编入特殊的"杂牌部队"——牙兵,牙兵制度也正是在这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他们的身体素质本身就处于顶尖行列,再加上经过长年的高效训练,其战斗能力让其他军队更是难以比拟。他们被节度使当作维护自己统治的重要工具,也是节度使能够在唐王朝面前嚣张无比的重要保障。

"天子顾力不愈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然而,随着牙兵这支军队的实力越发强大,直至最后甚至就连主帅也是由他们自己决定,其力量之强可见一斑。因此,在牙兵们看来,无论是天子还是节度使,只有自己拥有足够的实力,便是可以对他们进行决断的,自然也不需要对他们有太多尊重。

牙兵制度的产生原因注定了牙兵的特性

骁勇善战是最为明显的特点节度使之所以要设立牙兵,就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以在乱世之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他们在各方面都着手加强牙兵军队的战斗力。在兵源上,牙兵的招募人员甚广,尤其是在五代十国之后,更是吸引了大量地痞无赖加入,这使牙兵军队变得更加桀骜难驯。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牙兵军队超强的战斗力。

如李存勖"得魏州银枪效节都近八千人,以为亲军,皆勇悍无敌,夹河之战,实赖其用,屡立殊功。"

可以说,唐末五代时期每一个军阀的成功,都与牙兵是有着分割不开的关系的。

它只能是混乱时代的产物牙兵制度在唐末使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了五代十国期间,牙兵更是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作为古代军阀们用以扬名立万、建功立业的资本,往往备受青睐,但正是因为这种偏爱,使得牙兵军队之中的嚣张跋扈之风也愈演愈烈,自己灭杀主帅、改旗易帜更是常见现象: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

牙兵

但到了宋朝时期,宋太祖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直接增强了皇帝本人对军队的掌控力,牙兵制也就渐渐废除。因此,牙兵制度只能存在于争斗甚狠的混乱时代之中,一旦到了和平时期,它将首先被废除。

强盛的牙兵军队对唐朝社会影响深远

牙兵实力的增强直接加强了唐朝社会的分化在本身的军事力量对比之上,随着各路节度使势力的壮大,他们"始也各专其地以自世,既则迫于利害之谋,故其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

唐王朝已经无法真正做到消灭他们以维护全国的统一。而当各路节度使拥有自己的牙兵军队之后,他们的力量再度增强,不仅使唐王朝的统一梦想变得更加困难,甚至最后连维持名义上的统治也几乎无法做到,姑息之政逐渐变为软弱之政。在这种情况之下,节度使们的野心也就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和自身实力的增强而不断扩大,战乱变得更加频发,唐朝社会的分化也就越严重。

魏博牙兵的灭亡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作为一支实力强劲的军队,魏博牙兵嚣张跋扈的作风足足持续了一百多年,不仅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也引起了其主帅的不满。由于无法真正做到掌握魏博牙并且厌恶他们的嚣张作风,罗绍威一直想要将他们除之而后快。

魏博牙兵

在与朱温的联合之下,他"率奴客数百与嗣勋同攻之,时宿于牙城者千余人,迟明尽诛之,凡八千家,皆赤其族,州城为之一空。"

虽然此举去除了魏博牙兵的反叛隐患,但罗绍威本身的实力却被大幅削弱,再无与朱温抗衡的资本,只得依附于他。而朱温的势力也愈发扩大,其后直接代唐称帝,成为灭亡唐朝的人。虽然魏博牙兵起源于唐朝的衰落,但唐朝的灭亡与却其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

总结

任何制度的诞生都与特定的时代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对它的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分析,牙兵制度也是如此。作为古代军阀们们完成自身野心的工具,牙兵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反抗色彩,这就注定了它无法如正规军队那般富有纪律和规章制度。

而军阀们对它的改造也都是以增强战斗力为主,其他方面几乎被搁置,管理自然很难跟上,这就导致了牙兵发展到后期的时候,噬主成为常态。但也正是这种性质,使牙兵只能作为乱世之中的制度而施行,是无法长久存在的。

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而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鼓吹照搬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道路。

就是好的加以发扬,坏的必须改正,有扬长避短的意味。社会主义制度很多东西很好,没有必要该换掉以往的东西,重新开始。 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更好理解了,就是要解放思想,走开放的道路。改旗易帜套用的是张学良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