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大全 成语解释大全

打油诗鼻祖唐代诗人张打油的_打油诗张打油有多少首歌张

tamoadmin 2024-09-11 人已围观

简介1.打油诗最有名的一首2.什么是打油诗?3.打油诗拾趣 打油诗4.张打油的打油诗写的是什么景物5.唐朝有个叫张打油的诗人吗?6.打油诗又是什么意思7.什么叫打油诗打油诗由来之一: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

1.打油诗最有名的一首

2.什么是打油诗?

3.打油诗拾趣 打油诗

4.张打油的打油诗写的是什么景物

5.唐朝有个叫张打油的诗人吗?

6.打油诗又是什么意思

7.什么叫打油诗

打油诗鼻祖唐代诗人张打油的_打油诗张打油有多少首歌张

打油诗由来之一: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

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

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打油诗最有名的一首

很多人都认为“打油诗”上不了台面,但我一直觉得大俗即大雅,有些“打油诗”并不比正规诗差。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三首很有水平的打油诗,只读了几句就笑出了眼泪,不服都不行。

1.张打油《围城》

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说到打油诗,就一定不能不提开山鼻祖张打油。

他因一首《咏雪》为后人所熟知,“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关于张打油的身份一直有争议,有人说他是隐士,也有人说他只是普通村民。

他生平就喜欢作这些诙谐幽默的诗。

无可否认的是,在文化鼎盛的唐朝,张打油的诗也算是别树一帜。

传说这首《围城》写于安禄山包围南阳郡之时。

“安史之乱”是唐朝最大的一场灾难,王维杜甫等人都写过关于这场叛乱的诗词。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国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

张打油的这首诗虽然比不上杜甫王维这些大咖,但是读来也别有一番趣味。

诗歌开头两句就写出了南阳城的现状:被百万的雄兵包围,既没有援军,城内也没有余粮。

短短14字,便将南阳的窘境写到了极致。

这样的南阳破城是早晚的事情。

那么城破之后会怎样呢?

一句“哭爹喊娘”道尽了百姓的悲苦。

无论何时,战争中,最受伤的总是黎民百姓。

“哭爹喊娘”看似搞笑滑稽,却暗含了无限悲痛,令人哭笑不得。

2.朱元璋《咏鸡鸣》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真真正正的布衣天子,他家往上几代数都是贫农。

他小时候还当过放牛娃,也曾出家为僧,所以严格来说,朱元璋是没什么文化的。

但就是这么个没文化的人却建立了明朝,委实令人敬佩。

这首《咏鸡鸣》写于他登基那日。

传闻那天他突然听到一声嘹亮的鸡鸣,以此为吉兆,便当场赋诗一首。

当他念出第一句“鸡叫一声撅一撅”时,台阶下的官员们听了,一个个都是想笑又不敢笑。

等听到第二句“鸡叫两声撅两撅”,很多官员都忍不住掩口偷笑。

朱元璋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不以为然,淡定地吟出了最后两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

这两句一扫前文的粗俗,既显示了帝王的霸气,又展现了新王朝的新气象,众臣听后无不折服,再也不敢小觑这个没文化的皇帝。

3.郑板桥《赠小偷》

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

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之一。

传说他善戏谑,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趣事,这首《赠小偷》便是其中的代表。

一天夜里,风大雨大,郑板桥在屋里难以成眠。

忽然听到屋外有动静,他正想起床瞧个究竟,只见月光下,窗户上映照着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

郑板桥知道这是遭贼了,他灵机一动,便开口吟道:“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

小偷一听,吓了一跳,原来这主人没睡啊,但又不甘心就这么空手而归,于是便躲在屋檐下观察。

过了一会儿,没再听到动静,便又摸了进去。

郑板桥听到声响,又开口吟道:“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一听,晦气,来了个没油水的人家,还是撤吧。

正当小偷转身离开时,郑板桥又道:“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一听有恶犬,就不敢从正门走了,想着还是爬墙吧,又听到郑板桥的后一句,便细心避开兰花。

郑板桥见这小偷还有些道义,最后又赠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大意就是夜深了,我就不送你了, 你以后还是重新做人吧。

全诗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却又暗含着一股心酸无奈之感,水平之高令人叫绝。

这就是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三首打油诗,短短几句让人从头笑到尾,读完直呼过瘾。

什么是打油诗?

打油诗的始祖是《雪》

打油诗之得名,是源于唐代民间诗人张打油。史料上关于张打油的记载很难找见,有人说,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他留下的一首最著名的打油诗,就是那首能背诵的《咏雪》诗: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翻译:

江山成了一片笼统的白色,院里的一口井却成了黑黑一窟窿。

黄狗的身上也变成了白色,白狗的身上却仿佛肿了起来。

诗词赏析

全诗虽然没有对仗工整,格律不高,读起来却也朗朗上口,通篇没有用到任何一个高雅的词汇,但也异常精彩,诙谐有趣。虽说是咏雪诗,但不见一个雪字,且没有描绘任何一点与雪有关的景色。但细细读来会发现,诗中所描写的“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种场景却也只有下大雪下能看见。

通过这样间接的描写,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天上下起鹅毛大雪,地下小狗雪中打闹,浑身是雪的场景。将下雪天的动态美描绘得淋漓尽致,饶有趣味。

打油诗拾趣 打油诗

打油诗,据说是唐代一个姓张的打油人最先创作的,有其相对固定的格式,典型的如“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后来泛指那些平仄、押韵不合“规矩”、比较口语化的诗歌。若从这意义上讲,打油诗的历史要悠久得多,也许历史上的第一首诗就是打油诗。而张打油,无非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罢了。

不合律与口语化是构成打油诗的基本要件,两者缺一不可(这是我的观点,可以商榷)。因诗歌语言有其比较特殊的地方,有时是名词或现象堆集,有时是语序拆分或颠倒,典型的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余因之梦吴越”,“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等,之所以这样,有的是为了平仄压韵,有的则是为了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所以,有些不合律的诗并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归为打油诗,而应该归为古风一类。杜甫从律最严,但有时也会下意识地作些古风一类体裁的诗歌。同样,有些看上去非常口语化的诗,因其合乎格律,所以也不能归为打油诗。所以,要判断是否打油诗,应当同时看它是不是合律和是不是口语化这两点。

张打油的打油诗写的是什么景物

打油诗相传为唐代南阳人张打油所创。一年冬天下大雪,张打油在县衙墙上写下《咏雪》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写罢掷笔而去。这事被好事者报告县官老爷,县官立即派人把张打油找来,问:“你为什么在墙上涂鸦?”张打油说:“我张打油只知吟诗作文,不晓得胡写乱画。”县官听了说:“我也不追究你什么,命你以《南阳城被叛军包围,守将请求派兵解救》为题作诗一首,立马放你走。”张打油稍一思索,便高声说道:

天兵百万下南阳,

也无救兵也无粮,

有朝一夕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喊娘的喊娘。

县官听后,觉得诗虽称不上高雅,但亦算扣题即景,通俗形象,于是放了他。

宋代有一小官,肚里墨水不多,却爱附庸风雅。一次,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突遭滂沱大雨,只好到一破庙躲雨。不多会儿,雨过天晴,秧田地一片蛙鼓之声,他触景生情,在墙上写起诗来:“进得门来磕磕伞,出得门去蛤蟆喊,磕磕伞来蛤蟆喊……”第四句苦思冥想,不得要领,便离开了现场。这个小官刚走,大文豪苏东坡也从这儿经过,看了墙上的打油诗,几乎笑掉了大牙,随之补上一句:“笑煞眉山苏子瞻。”

旧时山东青州一状元及第,州府表示庆贺,宴后,天突降大雪,道台、府尹县令和新科状元以“雪景”为题联句取乐:

青州道台首句:剪断鹅毛空中舞,

府尹二句:山南山北不见土;

县令三句:琉璃碧瓦变成银,

状元末句:面糊糊了青州府。

元代有人写过一篇讽刺贪官的打油诗:

百千万贯还嫌少,

堆积黄金北斗边。

可怜大师无脚费,

不能搬运到黄泉。

不义之财贪得太多,黄泉路上一个子儿也带不走,阎王爷,牛头马面,有谁会要黄金白银的?他们只要纸钱。

明朝,南京牛首山一高僧志明和尚,曾作打油诗40首,其中一首曰:

春叫猫儿猫叫春,

听它越叫越精神。

老僧也有猫儿意,

不敢人前叫一声。

和尚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猫儿意”,可是,不敢人前叫一声,倒是敢写成打油诗,你说怪也不怪?

清代孙奕有一首打油诗,题为《醉作――偈示律门禅人》:

数尺鲁围大肚皮,

半边装酒半边诗。

有时好酒装多了,

飘出诗来不自知。

天下奇文!这位孙诗人比李白厉害多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是写出来的,人家酒喝多了,诗可以从肚皮里飘出来。

清代道光年间,陕西总督杨遇春进京游览卧佛寺,写了一首打油诗:

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

我若陪你睡,江山谁人保。

清光绪时,有人写打油诗《咏剃头》:

闻道头可剃,何人不剃头;

有头皆可剃,无剃不成头。

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

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山东军阀张宗昌乃一介武夫,喜爱写打油诗,有一首叫《闪电》:

天上下来一火炼,

莫非玉帝想抽烟;

如果不是想抽烟,

为啥下来一火炼。

张宗昌还有一首名为《泰山》的诗,据说是“天才”之作:

远看泰山黑糊糊,

上头细来下头粗。

若把泰山倒过来,

下头细来上头粗。

他还有一首打油诗粗糙不文,但别有一股草莽之气:

大炮开兮轰他娘,

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1930年,山东省韩复榘去游趵突泉,见三个斗大泉眼浪花四溅,声若隐雷,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他,竟装斯文,写下咏趵突泉的打油诗:

趵突泉里常开锅,

就是不能蒸馍馍。

趵突泉,泉趵突,

三个眼子一般粗,

咕嘟咕嘟咕嘟嘟。

《张恨水散文》卷三82页有打油诗,是为在墙上乱涂乱画者题照的:

抬头才见喜洋洋,

想见诗人丈二长;

不是诗人长丈二,

如何放屁在高墙。

鲁迅先生有一首打油诗题为《南京民谣》,写得十分传神:

大家去谒陵,

强盗装正经。

静默十分钟,

各自想拳经。

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揭露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京城“大人物”之间明争暗斗的恶行。

我党早期革命家夏明翰写过一首打油诗,讽刺军阀,流传很广:

眼大善观风察色,

嘴阔会拍马吹牛;

手长能多捞名利,

腿软好屈膝磕头。

这首小诗把那些军阀刻画得入木三分。

(金卫东荐自2007年12月7日《中国档案报》)

■责编:周正旺

唐朝有个叫张打油的诗人吗?

唐人张打油《雪》诗云: 献祝福网

江上一笼统 本文原创xzhufu网

井上黑窟窿 xzhufu

黄狗身上白 献祝福网

白狗身上肿

故谓诗之俚俗者曰打油诗。

传说,唐代南阳读书人张打油一次在衙门墙上写了一首咏雪诗:

白雪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这首诗被县太爷看见后,派人把张打油抓来责问,并以当时南阳被叛逆围困,正求朝廷救援一事为题,叫张打油写诗一首。

张打油随口吟道:

天兵百万下南阳,

也无救兵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献祝福,祝福网

哭爹的哭爹, xzhufu_com

哭娘的哭娘!

县太爷一听,这诗的腔调同墙上的诗一模一样,禁不住大笑起来。从此,文人们就把这种内容浮浅、语言粗俗,又不拘平仄韵律的诗叫做"打油诗"。其实,如果我们摆脱封建文人的偏见,使用俚语,诙谐,通俗易懂也是诗歌的一种风格的话,打油诗也不乏有精品。

书画琴棋诗酒花,从前事事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改变:油盐柴米酱醋茶。

昔日的琴棋书画,何等高雅;可是如今,也许是因为家道中落,或许是人生坎坷,不得不关心那柴米油盐。文人的解嘲,个中滋味,是酸楚,是落寞,是惋惜,是解脱?尽可由人去体味。打油诗的品位高下决定于作者见识的高下,难一概而论。这也正是后来有的高人雅士欢喜谦称自己的诗为"打油",显示了其对打油诗不为框框所拘的随意自如的向往。对厌倦于作古正经的单调与呆板的人,打油就在那儿含笑招手了。

打油诗又是什么意思

准确地说:不是叫张打油的诗人,而是一个张姓能写打油诗的人,久而久之,大家便称之为张打油了。

他最为著名的诗作是:“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诗应该算做大手笔。

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刚进大殿,便看见粉刷雪白的照壁上面写了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大怒,立即命令左右,查清作诗人,重重治罪。有位师爷上禀道:“大人不用查了,作这类诗的不会是别人,一定是张打油。”大官立即下令把张打油抓来了。

张打油听了这位大官的呵斥,上前一揖,不紧不慢地说道:“大人,我张打油确爱诌几句诗,但本事再不济,也不会写出这类诗来嘛。不信,小的情愿面试。”

大人一听,口气不小,决定试张打油一下。正好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于是便以此为题,要张打油作诗。张打油也不谦让,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那位大人一听,连说:“好气魄,起句便不平常!”张打油微微一笑,再吟:“也无援救也无粮,”这位大人摸了摸胡子说:“差强人意,再念。”张打油马上一气呵成了后三句:“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这几句,与“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连这位大官也惹笑了。

上述这些诗是真正的打油诗。

什么叫打油诗

“打油诗”起源于唐代,当时财阳有个姓张的穷秀才,名叫“张打油”.张打油喜欢舞文弄墨,但没有名气.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张打油坐在家里,眼望窗外一片雪白,不禁诗兴,写了一首“咏雪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诗描写大雪,诗虽粗俗,却很传神.应该说,这首诗没有一个“雪”字,对雪景却描绘得很逼真;近景、远景、动物、静物都写到了.“笼统”,形容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雪片飘洒大地,但盖不住井口,它自然是个“黑窟窿”.黄狗身披雪,变成了白狗;白狗身披雪,身子显得臃肿.一个“肿”字,非常形象,显示出作者对生活观察很细致.由这俚俗的诗句再来看作者的名字,这“张打油”十有八九是识字不多的市井平民,或许是贩浆织履之徒,但有点聪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百姓的思想感情感受最为深切,情动于中,遂凭借对诗歌的某些感悟,以质朴通俗的语言歌而咏之,流传于民间.后来,人们就这种随口押韵、没有寄兴、诗意诙谐的滑稽诗称为“打油诗”,带有一定贬义.

打油诗(doggerel),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打油《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

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