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大全 成语解释大全

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交战国的国家和影响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视频

ysladmin 2024-05-19 人已围观

简介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交战国的国家和影响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视频       我很了解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交战国的国家和影响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1.????֮ս

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交战国的国家和影响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视频

       我很了解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交战国的国家和影响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

1.????֮ս?ij?????,??ս???Ĺ??Һ?Ӱ??

2.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分别是什么典故

3.马陵之战对魏国的霸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些诸侯国?

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交战国的国家和影响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视频

????֮ս?ij?????,??ս???Ĺ??Һ?Ӱ??

       桂陵、马陵之战对战双方

        1.齐国 将领:田忌 军师:孙膑 兵力:八万

        2.魏国 将领:庞涓 兵力:十万

        3.战场: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 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

        4.战果: 桂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一蹶不振,齐国则声威鹊起,称霸中原,孙膑亦名扬天下。

       5.战役简介: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田忌采纳了孙膑“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公元前341年,魏国再次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采用孙膑的主张,待韩军五战五败,魏军也实力大损时,才于次年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齐军重施“围魏救赵“的战法,直驱魏都大梁。魏惠王像上次一样将攻韩的部队召回,以太子申为主将,庞涓为将军,率兵10万迎击齐军。

        此次形势不同于桂陵之战,魏军是有备而来,气势旺盛。故孙膑决定因势利导,利用魏军求胜心切的弱点,诱敌冒进,再图取胜。齐军前锋与魏军稍一接触,即佯装怯战,掉头东撤。在撤退途中,有意造成军力不断削弱的假相。第一天造了10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用的锅灶,第三天则只剩下3万人用的锅灶了。庞涓看到齐军锅灶日减,以为齐军胆怯,三天中即逃亡了大半,这才壮起胆子,丢下辎重和步兵,只领轻车锐骑日夜兼程猛追。

        齐军退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设伏,庞涓率军追到马陵,伏兵四起。魏军措不及防,仓促应战,很快溃败,庞涓中箭,左突右冲无法突出重围,最后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魏军主力,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歼灭魏军10万。

        牧野之战,就是商周之际周武王在吕望等人辅佐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略决战。 对战双方:周武王---商纣王

        公元前1027年(一说前1057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同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陆南)等方国部落的部队会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协同自己作战的方国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冒雨迅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周师沿途没有遇到商军的抵抗,故开进顺利,仅经过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抵达牧野。

        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惊恐。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于是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共约17万人(一说70万,殊难相信),由自己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

        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心与斗志。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严申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

        誓师后,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他先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即让吕尚率领一部分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帅作战。武王乘势以“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猛烈冲杀敌军。于是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灭亡商朝。尔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批亢捣虚、

       马陵之战:增兵减灶。

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分别是什么典故

       我国古代军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

       战争爆发,齐国的孙膑以精湛的军事才能,成功击败了庞涓率领的魏军。孙膑的辉煌战绩和智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称为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孙膑不仅在战争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天赋,还对战争兵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广泛研究各类战略和战术,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尤为透彻。

       他深谙兵法原则,善于运用计谋和诡计,经常采取出奇制胜的战术,使敌军举步维艰。不过孙膑并不是一个贪图权势的人,他自曝庞涓的阴谋后,选择离开魏国,到齐国投奔,为齐国效力。他为了齐国出谋划策,制定了一系列妙计,并且成功帮助齐国取胜,稳定了国家的局势。他以高超的战略眼光和聪明才智,为齐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孙膑的胜利并不仅仅依靠于武力,更重要的是他的智慧和战略眼光。他善于深入敌方内部,挖掘敌人的弱点,并针对性地采取行动。他不仅有过人的才华和智慧,还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坚毅不拔的意志力,使得他在战场上始终占据上风。战国时期充满了战争和争斗,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利益不断交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孙膑以其出众的才能和智慧,成为战国时期最炙手可热的军事统帅之一。他的一生为战争写下了辉煌的篇章,留下了永恒的传世之作。

       一、马陵之战爆发的背景

       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魏国为了挽回桂陵之战中的损失,决定对韩国发动攻击。韩国向齐国请求援军,齐国派出了大将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前往支援。马陵之战开始时,田忌和孙膑决定采取奇袭的战术。他们在夜间率军悄悄接近魏军驻扎地的马陵,并隐藏在山坡下。

       黎明时分,田忌派出轻骑兵和精锐部队向魏国守军发动攻击,吸引魏军主力前来迎战。而孙膑则带领一支精锐部队偷袭魏军的营寨,造成混乱。魏国守军不堪一击,纷纷溃败。庞涓虽然有心率军支援,却因为被田忌精妙的指挥所迷惑,产生了犹豫和踌躇。

       最终,齐军在田忌和孙膑的指挥下,击溃了魏国守军。魏国损失惨重,被迫停止对韩国的进攻。而田忌和孙膑的英勇表现,也在战国时期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陵之战的胜利给了齐国带来了声威和军事优势,同时也让魏国清楚地认识到了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弊端。战后,齐国和韩国的关系更加密切,而魏国则开始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军事策略。

       马陵之战成为战国时期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也彰显了田忌和孙膑的军事才能和智谋。这场战役对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军事局势和国家力量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孙膑采取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策略

       孙膑只是率兵猛攻魏国都城大梁,但大梁毕竟是魏国的国都,其防守坚固而不易被攻破,在接连攻击下,孙膑的部队损失很大。之后,孙膑大军的粮道又被魏军突袭,大部分粮草被烧毁,孙膑故意命士兵们在大梁周围城镇抢夺粮食,以引诱大梁城内的魏兵出城。果然,大梁城内魏兵为了彻底摧毁齐军的粮食而出兵攻击,孙膑故意退败,出城魏兵再次成功返回城中。

       不久,庞涓率大部队向大梁进发。孙膑得知消息后退兵,庞涓率大军追击孙膑的部队,孙膑知道庞涓为人自负,他故意示弱以诱敌深入。孙膑每行几十里就命士兵修军灶,而军灶的数量从开始的10万减少到5万,再减少到3万,军灶数量不断减少。

       庞涓命人查看,他认为军灶数量不断减少,是因为齐军不断有逃兵。庞涓认为齐军军心已经涣散,力量已经减小,故而,庞涓率几千精锐的轻装骑兵部队快速追击孙膑的部队,而太子申率大部队在后面行军。

       孙膑率部行进到了马陵山区,他命一万精悍的齐军弓箭手埋伏在马陵山的两侧,然后命人砍倒大树拦截庞涓的部队,大树被剥掉了皮,上面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字。晚上,庞涓的骑兵部队赶到了马陵山谷之内,孙膑马上命齐军堵死魏军的退路。庞涓的士兵们看到了被齐军砍倒的大树,庞涓下车并举起火把查看树上的字,此时,孙膑的弓箭手们纷纷朝魏军射击。

       经过一番混战,庞涓的前锋骑兵部队被全部消灭,庞涓在绝望中自杀而死,齐军趁战胜之余威攻打后面的魏军大部队,魏军损失极为惨重。魏军统帅太子申被齐军抓获,此役,孙膑带领齐军取得大胜。

       三、马陵之战的影响

       经过马陵之战,齐国让魏国元气大伤,这让魏国从此再也没有了称霸中原的实力。而齐国因为打败了强大的魏国而闻名天下,这大大的提高了齐国在诸侯国之中的声望,齐国的国力迅速增强而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国和大国。孙膑在马陵之战中采取了示弱以诱敌,然后再聚而歼灭之的作战方针,让魏军在马陵山区中了其埋伏而全军覆没。

       孙膑之所以能够取胜,在于他于战前仔细的分析了战场的地形条件和魏军统帅庞涓的性格。孙膑知道庞涓是个骄傲自大的人,他就投其所好,故意示弱以引诱庞涓上钩。庞涓性格中最为致命的缺陷就是缺少谨慎小心。他太自负了,没有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考虑就率兵轻进。

       庞涓没有吸取桂陵之战的教训,他再次中了孙膑围魏救赵之计。孙膑在马陵之战中的作战策略和军事思想成为后世研究的典范,马陵之战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的著名战例。

马陵之战对魏国的霸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那么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分别是什么典故?

        1、 桂陵之战:魏国在战国初期因魏文侯的改革而变得强大起来,因而引起了其他诸侯的戒备。公元前356年,赵成侯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和齐威王、宋桓侯相会以示好,并与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南阳北50里)会盟。由此,魏国开始有被诸国联合进攻的可能,因此魏国欲找机会突破,以解除这个危机。(1)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长垣),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2)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2、 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后,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1)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又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2)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关于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分别是什么典故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些诸侯国?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王正式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室最后一块土地,晋国正式灭亡,这便是“三家分晋”的故事,也是战国时代的开端。

       三家分晋后,魏文侯魏斯任用贤能,魏国在他的治理下很快跃居而上,成为当世强国。然而魏国的命运走向在魏文侯死后不久便开始脱离正轨,魏国接连交恶赵韩两国,及至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韩国不敌向齐国求援,齐国出兵救援最终引发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魏国大败,此战过后,魏国已然沦为二流国家,自此再也无法崛起于中原与秦齐楚等传统大国争夺天下,而马陵之战距离魏文侯去世不过五十余年。

       纵观从魏文侯时期到马陵之战的五十多年,魏国经历了崛起,巅峰到衰败的完美“蜕变”,而若从魏文侯时期魏国的对外战略思想出发再结合魏文侯之后魏武侯,魏惠王对这一思想的转变不难发现,马陵之战的发生实为魏国外交战略上的一大败笔,此战所折射出来的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三国关系极度恶化的现实,而这也是魏国霸业衰落的根本原因,下面就此问题分而述之。

一、魏文侯时期魏文侯对韩赵魏三国关系的布局及三晋联盟的形成

       春秋时期自晋文公开始,晋国一直都是以中原霸主的身份,领导中原众诸侯抵御北狄与荆楚的入侵,也正因为晋国的存在与压制,地处西陲的秦国才一直无法东出,而地处长江流域的楚国也迟迟无法侵吞中原,纵有秦穆公,楚庄王等雄主在世亦无可为,这足可见当时晋国的强大以及晋国的存在对于中原地区的意义。

       然而到“三家分晋”时,中原形势突然逆转,此时齐国正陷于田氏代齐的内乱之中而自顾不暇,至于韩赵魏任何一国也都无法抵挡秦楚来袭,所以若此时秦国与楚国伺机东出北上,中原将无一国可以阻挡。

       在这万般危机之下,魏文侯以其强大之魄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提出了韩赵魏三国联盟已固三晋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从形式上延续了晋国的霸业,虽然晋国已不复存在,但魏文侯此举也极大的弥补了三国分晋的罪责。

       但事实上,魏文侯建立三晋联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究其原因就在于韩,赵两家私心过重,而这也是历史积留问题。

       自晋文公创立“六卿制度”以来,晋国内政逐渐落入六卿之手,及至三家分晋前夕,晋国内政已经被范氏、韩氏、魏氏六家所掌控,而这六氏也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先有范氏、中行氏战败,四家瓜分范氏、中行氏土地,后有智氏战败,三家瓜分智氏土地。也正因为有了这四十多年的内乱才造成了六卿之间的互相不信任,此不信任表现在两点:

       1, 当年智氏率领韩氏,魏氏攻打赵氏企图瓜分赵氏土地,但就在获胜之时,韩氏,魏氏突然倒戈,智氏因此而亡,韩赵魏趁机瓜分智氏土地。

       2,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之初,赵韩两国曾先后寻求与魏国结盟,而后联合攻伐对方,此举实为晋国六卿互相攻伐以及韩赵魏瓜分智氏土地的翻版。

       通过以上两点就不难看出,三家分晋后,韩赵两国完全延续了原晋国六卿之乱与瓜分其地的传统思想与行事作风,而对于分晋后的中原形势则无半分思考与忧虑。所以三家分晋后,三晋之事乃至中原的未来走向就完全取决于魏国的选择了,那么面对赵、韩先后抛来的橄榄枝,魏文侯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首先,对于三家分晋后三国的国力,魏文侯有一个非常充分的认识,当时赵国最强,魏国次之,韩国最弱。所以基于此,当赵国谋求与魏国结盟企图瓜分韩国时,魏文侯予以坚决拒绝,联合最强而攻打最弱,这无异于自取灭亡,这个道理魏文侯不是不懂。

那么,在拒绝了赵国结盟的请求之后,面对韩国结盟的要求,魏文侯是否接受了呢?答案也是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赵国太强大,纵以当时魏韩两国国力对抗赵国,失败的风险依旧非常大,而即便取胜,那也会是惨胜,到那时两国国力衰微亦会沦为他国鱼肉。

       所以,不管与赵国结盟还是与韩国结盟,对于魏国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对此魏文侯深以为然。而在接连拒绝赵,韩请求之后,魏文侯也开始担心赵韩结盟以窥魏国,事实上赵韩两国也确实对魏国的拒绝多有怨愤。所以此时魏文侯的当务之急,便是寻找一个万全之策来打消两国对魏国的怨愤,防止两国结盟,而这个万全之策便是建立三晋联盟。事实上,魏文侯提出的这个策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韩赵魏三国本同出晋国,实乃兄弟之国,三国之祖曾相互协助为晋国霸业做出过巨大贡献,而晋国本就处于四战之地,若三家不能结成同盟而继续内斗,势必会引来他国的攻击,这样一来对于彼此都非常不利。所以,魏国此时派出使臣出使赵、韩,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便不能建立三晋联盟,也完全可以延缓赵、韩两国的结盟。

       2, 早在三家正式成为诸侯之前,魏文侯便已经陆续重用李悝,吴起等人进行变法改革,当时晋国公室犹在,赵、韩两国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如何瓜分晋国公室剩余的土地,和逼迫周王封其为诸侯这两件事上,虽然两国对于魏国的拒绝颇有微词,但不至于立即采取行动,而派出使臣游说赵、韩以进一步延缓两国结盟,也能为自己变法图强赢得充分时间。

       基于以上两点因素,魏国极力促使三晋联盟,而赵韩两国亦接受了魏文侯的建议,三晋联盟的战略构思初具成效。然而,对于联盟建立后三国该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分利等现实情况,三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三晋联盟只是一个花架子,稍微有一个外力便会瞬间坍塌,但就在此时,楚国给了三晋联盟进一步加强稳固的机会。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面对三晋联盟的建立,楚悼王认为坐等三晋的强大与联盟的日渐稳固只会让楚国北出中原的希望越来越小,于是第二年楚国便伺机北上,而魏文侯也趁此机会率领三国联军多次南下抵御楚国,公元前400年,韩赵魏三国联军击败楚军于桑丘,公元前391年,三国联军再次击败楚军于榆关。

       在与楚国的作战中,三国协同作战,三晋联盟得到实质性的加强,而与此同时魏国经过李悝,吴起等人的变法国力亦已得到极大提升,魏文侯声望空前高涨,赵、韩两国均感于魏国之亲而朝于魏文侯,魏国霸业已现。

       所以我们综合来看,魏文侯之所以能成功建立三晋联盟,除了他个人的魅力感召之外,魏国实力大涨以及楚国的来犯才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而我们更应该明白,三晋联盟的成功构建并不是基于三国同宗同源,而是魏国的日益强大以及他们有共同的利害关系,从这一点我们亦可以看出当时楚国对三晋没有做一个非常深入的了解。

       假如当时楚悼王以重利诱惑拉拢赵、韩两国中的一国,那么三晋联盟弹指间便可破裂,可惜,对于三晋联盟的建立,楚国的第一反应是用武力解决,这是一种基于楚国长期遭受晋国打压而产生的习惯性条件反射。

       魏国通过建立三晋联盟来成就自身的霸业固然老谋深算,而楚国战略眼光的短浅亦让人感到可惜。不过魏国的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因为前面说过,当三国的利益不再统一的时候,三晋联盟便会彻底破裂,而三晋联盟破裂的这一天在魏文侯去世后不久便到来了。

二、三晋联盟的破裂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国占据了原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赵国空有一身蛮力却无处可使,等到赵烈侯在位期间,赵国国力进一步提升,赵国南下中原争霸的野心更加明显。但此时三国在魏文侯的领导下联盟已成,且魏国实力已经超过赵国,有强魏横亘赵国以南,赵国南下变得更加困难,赵国已经成为秦国的翻版,甚至地位比秦国还要尴尬,因为作为三晋联盟的一员,赵国在必要时必须尽到出兵的义务。可是赵国被魏国隔绝于中原之外,虽尽了义务却获利甚少,魏文侯当年更是有意打压赵国,毕竟赵国势大,是魏国的一大威胁,魏文侯建立三晋联盟,其中一个潜在的目的便是压制赵国。

       然而当赵国意识到魏国的别有用心后,便着手准备反抗,但反抗的同时又不能破坏三晋联盟,毕竟从战略形势上来说,联盟的存在于赵国也有很大利处,因此打破魏国的疆域封锁,不能硬来,只能寻求他法,而这个办法赵国很快就想到了,它便是迁都。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决定将国都从晋阳(今山西太原)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

       赵国都城南迁意味着赵国决心参与中原之事,亦有与魏国分庭抗礼之意,这是魏国最不想见到的情况。然而赵国都城南迁是赵国内部事务,魏国作为三晋联盟之首无法直接插手阻止此事的发生,但任其如此发展,魏国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是魏国所不想见到的,就在魏国苦思应对之策之时,赵国内部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给了魏国一个化被动为主动的时机,这件事便是赵国公子朝之乱。

       就在赵敬侯迁都的同年,公子朝起兵与赵敬侯争夺君位,得知赵国内乱,魏武侯立即派兵入赵协助公子朝,并趁机率兵直接攻打邯郸,此举引发赵敬侯的不满,三晋联盟开始破裂。

       赵敬侯平定公子朝之乱后,新国都邯郸的地位也稳定下来,于是赵国便转而攻卫,开启对外扩张的战事,而赵国攻卫亦引发魏国不满,因为魏国也对卫地垂涎三尺,于是双方正式决裂并引发了自三晋联盟建立以来的第一场交战。

赵伐卫,取都鄙七十三。魏败赵师于北蔺。

       然而令魏国没有想到的是,赵国与魏国的决裂也让韩国蠢蠢欲动起来,韩国虽然国力不如魏、赵,但也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东面是实力更加弱小的郑国,当赵、魏两国开始内斗的时候,韩国便趁机攻占了郑国,还将都城迁到了新郑。此举也引发了魏国的不满,因为魏国也想将郑地据为己有,却不曾想韩国先行下手,于是便引发了魏、韩矛盾。

韩灭郑,因徒都之。

       魏武侯接连构怨于赵、韩,最终导致三晋联盟的正式破裂,然而凭借魏国积蓄多年的实力,魏国尚能够保持霸业之大局,但到了魏惠王时期,三晋联盟破裂所带来的恶果最终得到显现。

三、三晋联盟破裂后的魏国

       三晋联盟破裂后,魏国势孤,只能依靠其前期积攒下来的强大军力维护其霸主的尊严,然而构怨赵、韩也将魏国置于四战之地的处境,纵使魏文侯在世,面对如此危局亦感压力倍增,更何况此时主政魏国的是志大才疏的魏惠王。

       魏惠王即位之初,国内便引发了公中缓(《竹书纪年》作公子缓)之乱,而赵、韩更是趁机攻入魏地,兵围魏国国都安邑,当时的魏国形势万分危急,然而此时赵、韩两国却在如何处置魏国上面发生了分歧。

       赵国想要杀掉魏惠王,立公中缓,然后让魏国割地,而韩国不想杀掉魏惠王,只想再立公中缓,将魏国一分为二,以此削弱魏国。

       于是赵、韩两国因为意见不合而各自罢兵,魏国得以幸存,而侥幸不死的魏惠王于次年发动对赵、韩之战,以直报怨,魏国先后击败赵、韩,也算是为自己挽回了颜面。但如此一来,魏国与赵、韩两国的矛盾愈发尖锐,此后双方互相攻伐,以致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再无联盟的可能,此后便接连发生了魏攻赵之桂陵之战,魏攻韩之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魏国大败于齐国,魏国引以为傲的魏武卒损失殆尽,没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依托,魏国霸业宣告终结。

结语

       纵观三家分晋后五十余年魏国的内政外交不难发现,人才的流失固然是魏国霸业唱衰的一个必然因素,但却不是主要因素,因为在战国最初的几十年,各国均处于一个改革发展的尝试阶段,而魏国却先于各国完成变法之完美蜕变,在国力发展的道路上一骑绝尘,各国均难以望其项背。

       魏国在魏文侯重用吴起,李悝,西门豹,翟璜等人后已经拥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所以即便魏文侯之后的魏武侯、魏惠王没有魏文侯那样的魄力与能力,但他们若能按照魏文侯生前制定的战略思想继续前行的话,就算魏国人才接连出走,魏国依旧可以凭借之前所取得的成就傲然于天下,而不至于不过五十余年便沦陷于各国的围攻与蚕食之中。

       魏文侯深知三晋一体才能自保于乱世,魏国横亘赵、韩之间,若魏国和睦于其余两国,则赵、韩自不会互相攻伐,所以三晋联盟的核心在于魏国。然而事与愿违,魏国自支持赵国公子朝之乱后便已经脱离了这一正常轨道,而魏惠王则在这条岔路上愈走愈远,对比之下,相较于魏文侯的高瞻远瞩,魏武侯与魏惠王在三晋关系的处理上的表现实在愚昧无识,如此看来,魏国霸业的衰落实为必然之事。

       您好!

       马陵之战的交战国为齐国与魏国。最后齐国胜利,魏国失败,上将军庞涓战死。从此魏国开始走下坡路,最后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的交战国为秦国与赵国。最后秦国胜利,赵国失败,损失人员40万人,主将赵括被射杀。

       此役杀的赵国的青年男子没有多少人了。(除了跟李牧北御匈奴外)

       好了,关于“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交战国的国家和影响”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交战国的国家和影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