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大全 成语解释大全
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文言文_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文言文大全
ysladmin 2024-06-08 人已围观
简介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文言文_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文言文大全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文言文”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文言文”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古人刻苦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
2.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故事有
3.古代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
4.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
古人刻苦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
古人刻苦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囊萤映雪、负薪挂角、悬梁刺股等。一、囊萤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二、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名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并不要报酬。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三、悬梁刺股。
古代有一位贤士,叫孙敬,每天闭门从早到晚一刻也不停地学习。有时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
如果读书疲劳困倦,眼睛一闭上,睡着了,头必然要低下来,那么,悬在梁上的绳子就会拉起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这样就能够继续读书了。后来,孙敬终于成为当时有名的大学士。
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故事有
1、敏而好学?
拼音: mǐn ér hào xué
解释: 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举例造句: 唐春早心灵内秀,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刘绍棠《蛾眉》一
拼音代码: mehx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聪明好学
英文: be clever and eager to learn
2、不耻下问?
拼音: bù chǐ xià wèn
解释: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举例造句: 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
拼音代码: bcxw
近义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歇后语: 孔夫子拜师
灯谜: 向乞丐讨教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虚心求教
英文: do not feel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the rank and file
故事: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学识渊博,能虚心向别人学习。他去太庙祭祖,向别人问这问那,别人不解地问孔子,孔子说:“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就要问清楚,这就是不耻下问,勤奋好学。”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拼音: 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解释: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处: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举例造句: 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宋·陆九渊《与朱元晦书》
拼音代码: zzwz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4、默而识之?
拼音: mò ér shí zhī
解释: 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出处: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举例造句: 良哉孔子之言!默而识之,一以贯之,故目击而道存,指掌而意喻。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
拼音代码: mesz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拼音: xué ér bù yàn,huì rén bù juàn
解释: 厌:满足;诲:教导。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导人从不厌倦。
出处: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拼音代码: xebj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古代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
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
古代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如下:悬梁刺股:
悬梁的故事发生在楚国一位名叫孙敬的贤士,到洛阳求学,为了勤於学习,怕受睡眠困扰,因而把头发绑住悬於梁上,如果读书疲累,眼睛一合上,头低下来,那悬在梁上的头发一拉,必定痛得醒过来,而后他苦读有成。
刺股的故事发生在战国苏秦身上。他在鬼谷子那儿学合纵连横之术,学成后到秦国游说,不被采用。旅费用完只好回家,但家人皆不理他,他很羞愧难过,於是发愤苦读。读累了打瞌睡,就拿一把锥子在腿上戳,把睡意赶跑,又继续苦读。后来,再出发游说诸侯时,无不成功,身挂六国相印,好不威风。
凿壁偷光:
古时有一个读书人名叫匡衡,家贫,买不起蜡烛,而隔壁人家却经常灯火辉煌,他便偷偷凿穿墙壁,借隔壁透过来的光而读书。
囊萤读书:
车胤,晋代南平人,年轻时就爱读书,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苦,没钱买油点灯。日子久了, 车胤觉得长久下去,将不知浪费多少宝贵时光,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才行。一晚,他见一群萤火虫, 一闪一闪的飞来飞去,立刻想到,如果捉十几只萤火虫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们所发出的光来读书吗?此后,他就每晚靠著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有时甚至看到天明。
映雪读书:
古时有一读书人名叫孙康,也因家贫,冬夜经常在雪地借助雪光返照来读书。随月读书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作工,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
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牛角挂书: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1、悬梁刺股(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秦,字?[2]?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
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2、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3、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4、牛角挂书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
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5、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百度百科-悬梁刺股
百度百科-手不释卷
百度百科-凿壁偷光
百度百科-牛角挂书
百度百科-韦编三绝
好了,今天关于“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文言文”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文言文”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