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
有关重量的成语典故有哪些故事_关于重量的四字词语
tamoadmin 2024-08-12 人已围观
简介1.成语故事典故有哪些?2.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3.和绳子有关的成语故事和典故?4.有典故的成语故事有哪些?5.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哪些成语有历史典故6.成语和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7.成语故事由来的典故有哪些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1、声名狼藉释义:声名:名誉。 狼藉:杂乱不堪。 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该成语出自《史记·蒙恬列传》。典故故事: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
1.成语故事典故有哪些?
2.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3.和绳子有关的成语故事和典故?
4.有典故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5.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哪些成语有历史典故
6.成语和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
7.成语故事由来的典故有哪些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1、声名狼藉
释义:
声名:名誉。 狼藉:杂乱不堪。 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该成语出自《史记·蒙恬列传》。
典故故事:
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有一次,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可是,秦始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了官职。
赵高因此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
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说完,蒙毅自杀而亡。
2、拨云见日
释义:
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拨云见日”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该成语出自《晋书·乐广传》。
典故故事:
晋代的乐广为太尉贾充所赏识,被荐举为河南尹。乐广不愿意出任外官,请好朋友、大文学家潘岳替自己写一份辞呈。潘岳说:“你先将辞官的意思告诉我,方好动笔。”乐广简短地用一两百个词语表达意思,潘岳据之写成洋洋洒洒的一篇名扬当时的《呈太尉辞河南尹表》。
大家都说:“乐广不依靠潘岳的手笔,潘岳不依靠乐广的设意,那么就不会有这篇惊世之作。”
名士王衍,自视甚高,只佩服乐广,他说:“我跟别人交谈,总觉得对方话多,最近接触乐广,交谈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话也多。真正言简意赅的,天下只有乐广一人。”
太子洗马卫玠做了一个怪梦,日思夜想,得了心疾,茶饭无心,形憔神悴。乐广去探病,问清底细,告诉卫玠说:“眼未见怪,怪从心生,心中无怪,病由何生?”卫玠顿时醒悟,病就好了。卫玠说:“乐广胸中澄沏如水,疾病是上不了他的身的。”
卫玠的父亲对乐广的评价更高。他说:“乐广是人中的水镜,见到他,感到一片清明光洁,如同拨云见天。”
后人将“拨云见天”改为“拨云见日”。
3、厉兵秣马
释义:
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典故故事: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秦军只好退了。
4、望洋兴叹
释义:
字面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出自《庄子秋水》
典故故事:
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黄河被称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涨,百川都汇进了黄河,黄河变得更加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黄河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流而下,一直来到北海。他向东望去,却看不到北海的边际。
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海神感叹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广大,无边无际,今天我要不来这里,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
北海海神说:“我在天地间也只是大山里的一个小石头,四海在天地间也就是粮仓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广大的呢?”
5、出人头地
释义:
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出自《宋史?苏轼传》
典故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被人们合称为“三苏”,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
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
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
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篇篇才学横溢,更是赞叹不已。
于是写信给当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等以后他们看到了苏轼的文章以后才信服。
后来,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果然出人头地,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百度百科——声名狼藉 (词语释义)
百度百科——拨云见日(汉语成语)
百度百科——厉兵秣马 (词语解释)
百度百科——望洋兴叹
百度百科——出人头地 (汉语成语)
成语故事典故有哪些?
1. 诸葛亮的四字成语故事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空城计 既生瑜,何生亮 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龙凤雏 汉贼不两立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草船借箭盖世无双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空城计 既生瑜,何生亮 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成败利钝
凌上虐下;虎踞龙盘;
不知所云;闭门思过;不求闻达;豺狼之吻;方寸已乱;伏龙凤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龙蟠虎踞;龙盘虎踞;力排众议;苟全性命;盖世无双;肝心若裂;汉贼不两立;七擒七纵;如虎添翼;开诚布公;空城计;龙骧虎视;计日而待;集思广益;俭以养德;思贤如渴;所向无敌;我心如秤;临危受命;三顾茅庐;如鱼得水;任重才轻;妄自菲薄;危急存亡 ;上楼去梯;识时务者为俊杰;胸中鳞甲;游辞巧饰;作奸犯科;坐以待毙;众难群移
歇后语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展开成语:
三个臭匹匠,赛过诸葛亮:〖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事后诸葛亮:〖解释〗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出处〗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空城计 既生瑜,何生亮 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龙凤雏 汉贼不两立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草船借箭盖世无双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空城计 既生瑜,何生亮 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汉贼不两立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成败利钝;凌上虐下;虎踞龙盘;
不知所云;闭门思过;不求闻达;豺狼之吻;方寸已乱;伏龙凤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龙蟠虎踞;龙盘虎踞;力排众议;苟全性命;盖世无双;肝心若裂;汉贼不两立;七擒七纵;如虎添翼;开诚布公;空城计;龙骧虎视;计日而待;集思广益;俭以养德;思贤如渴;所向无敌;我心如秤;临危受命;三顾茅庐;如鱼得水;任重才轻;妄自菲薄;危急存亡 ;上楼去梯;识时务者为俊杰;胸中鳞甲;游辞巧饰;作奸犯科;坐以待毙;众难群移
歇后语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吊孝——仁义
诸葛亮放盂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诸葛亮三次周瑜——略使小计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诸葛亮斩马谡(su)——执法如山;不念旧情
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收起
2. 四个诸葛亮的故事四字词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七纵、初出茅庐、欲擒故纵、鞠躬尽瘁、伏龙凤雏。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 [1] (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
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3.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典故隆中对,出师表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白帝托孤 七擒孟获 草船借箭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鞠躬尽瘁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一诗绝千古,两表撼后世. 隆中三分策,四火天下惊. 征战耐五将,六出祁山忙. 七擒孟获功,名成八阵图.盖世无双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空城计 既生瑜,何生亮 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龙凤雏 汉贼不两立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4. 成语典故 诸葛亮盖世无双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空城计 既生瑜,何生亮 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龙凤雏 汉贼不两立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草船借箭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鞠躬尽瘁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草船借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鞠躬尽瘁 成败利钝;凌上虐下;虎踞龙盘;不知所云;闭门思过;不求闻达;草庐三顾;豺狼之吻;淡泊明志;方寸已乱;伏龙凤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龙蟠虎踞;龙盘虎踞;力排众议;苟全性命;盖世无双;肝心若裂;汉贼不两立;七擒七纵;如虎添翼;开诚布公;空城计;龙骧虎视;计日而待;集思广益;俭以养德;思贤如渴;所向无敌;我心如秤;临危受命;三顾茅庐;如鱼得水;任重才轻;妄自菲薄;危急存亡 ;上楼去梯;识时务者为俊杰;胸中鳞甲;游辞巧饰;作奸犯科;坐以待毙;众难群移1、成语:三个臭匹匠,赛过诸葛亮:〖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事后诸葛亮:〖解释〗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出处〗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2、迷语:称谓机构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猜:称谓一)谜底: 参谋长电脑词语谜 三臭皮匠凑诸葛亮 (猜:打电脑术语一)谜底: 联机广告用语 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 (猜:打广告用语一)谜底: 设计合理旅游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猜:打旅游用语一)谜底: 集体包机昆虫 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
(猜:打昆虫一)谜底: 蜘蛛环保、消防 诸葛亮守空城 (猜:打环保词语一)谜底: 环境设计 带格谜 诸葛亮扎草船 (猜:素胫《水浒传》泊号一、泊人二)谜底: 没羽箭、孔明、解宝3、歇后语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诸葛亮吊孝——仁义诸葛亮放盂获——欲擒故纵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诸葛亮三次周瑜——略使小计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诸葛亮斩马谡(su)——执法如山;不念旧情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4、名言警句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三国?诸葛亮: 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三国?诸葛亮: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诸葛亮: 非宁静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 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 勤攻吾之缺。三国?诸葛亮: 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三国?诸葛亮: 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三国?诸葛亮: 图以于易,为大于细。
三国?诸葛亮: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三国?诸葛亮: 有文事必有武备。
三国?诸葛亮: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三国?诸葛亮: 志当存高远。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鞠躬尽瘁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一诗绝千古,两表撼后世。 隆中三分策,四火天下惊。
征战耐五将,六出祁山忙。 七擒孟获功,名成八阵图。
盖世无双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空城计 既生瑜,何生亮 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龙凤雏 汉贼不两立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草船借箭 谢谢。
5.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1、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地有‘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卧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便专程到隆中去拜访。
他前后一共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就在茅庐中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
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2、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七擒孟获。
据悉孟获是个性情急躁的人,他善于使用弓箭,在当地很有威望,要是降服了他,对治理南中大有好处。诸葛亮用了一个小小的计谋,活捉了孟获,把他待如贵客,请他喝酒吃肉,把他领到自己军队面前,让他观看蜀军阵容。
孟获看了,心中不服,诸葛亮把他放了。孟获第二次和蜀军交锋,又被活捉。
诸葛亮见他不服,又把他放了。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连七擒七纵,使这个南中有影响的人物,终于心服。
当诸葛亮还要放他时,他对诸葛亮说:“您像天神一样,从今以后,南中人再也不反叛作乱了。”九月,三路大军在滇池(今云南晋宁)会师,最后平定了南中叛乱。
5、火烧赤壁。 十一月二十日,突然刮起了东南风。
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善观气象,早就和周瑜作好了准备。这时,曹操收到黄盖派人送来的信,约好来投降。
曹操带了将领站在船头等候。果然看见黄盖领着十多只小船,顺风驶来,曹操非常得意。
十几只小船趁着风势,很快就到了曹操的战船前。 黄盖手一招,小船顿时燃起大火,原来船上全是柴草油脂等易燃之物。
着火的小船借着东南风,直撞入曹操的战船营里,曹操的战船立刻着火,因相互被铁链锁住,无法脱逃,登时成了一片火海。曹操急忙弃船上岸,谁知岸上屯放粮食的军营也被周瑜事先埋伏的士兵烧了。
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曹操狼狈突围,逃回北方。 经过赤壁一战,孙权得以巩固在江南的统治,刘备则乘机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因而形成曹、孙、刘三方鼎立的局面。
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合浦珠还
hé pǔ zhū huán
典源:《后汉书·孟尝君传》
国学故事:孟尝君到合浦当太守,合浦原来盛产珍珠,但由于官吏滥,使得珍珠蚌迁到别的地方去了。孟尝君就任后,发现过去的许多弊端,对滥滥捕、贪赃枉法现象进行整顿和治理,于是珍珠蚌又回到了合浦。[1]
程门立雪
chéng mén lì xuě
典源:《宋史·杨时传》
国学故事:杨时和宋游酢早年曾向程颐学习,并且考取了进士。一次两人相邀又到洛阳向程颐求教。到了程家,先生程颐正在闭目养神。于是,两人便站在门外恭恭敬敬地等候。等到程颐睁开眼睛,门外纷纷扬扬的飞雪已在地上积了一尺厚了。[1]
戴逵破琴
dài kuí pò qín
典源:《晋书·戴逵传》
国学故事: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贵族门阀观念严重,一些文人仕途艰难但又不愿寄人篱下、阿谀奉承。谯县人戴逵,年轻博学,喜好谈论,善作诗文,会弹琴作诗。当时有个大官,听说他琴弹得极好,便派人叫他演奏。戴逵却在使者面前摔破了琴,并说:“我不是为王公使唤的艺人。”[1]
披裘负薪
pī qiú fù xīn
典源:《论衡·书虚》
国学故事:相传延陵季子出游,见到路上有别人丢失的金子。当时正是农历五月,却有位穿着皮袄背柴的`人。季子叫他拾起金子,那人十分生气,睁大眼睛,摆摆手说:“我难道是拾取人家金子的人吗?”[1]
锦屏射雀
jǐn píng shè què
典源:《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
国学故事:隋朝末年,战乱不定,各路诸侯争雄天下。窦毅不愧老谋深算,为女儿择婿别出心裁。一次窦毅指着大公主说:“这女子才貌双全,不能轻易许配人家,应当为她选择一个好的丈夫。”因此便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求婚的人,均给两支箭让射,暗定若有能射中孔雀眼睛的,就把大公主嫁给他。有几十人前来求婚,但都未能中标,后李渊到来,两箭分别射中两只孔雀的眼睛。窦毅见了十分高兴,便把女儿许配给李渊。当时战乱以武治国平天下。
等等都是
和绳子有关的成语故事和典故?
德高望重
北宋时期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富弼26岁踏上仕途,竭尽全力为朝廷尽忠。 宋仁宗庆历二年,北方的契(qì)丹率兵压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大片领土。国难当头,季英杰受命前往契丹宫中谈判。在交涉中,他不顾个人安危,慷慨陈词,成功地劝说契丹放弃割的要求,维护了北宋王朝的利益。 六年后,黄河决口,河北70万灾民背井离乡,涌向京东。当时的贬官季英杰在青州听说后,连忙张贴榜文募(mù)集粮食,运往各灾区散发,帮灾民渡过难关。事后,百姓们纷纷称颂他的功绩。 他始终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为重,先后担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在处理外交、边防及赈济灾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司马光称颂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出自《左传》,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的赵国,北方大多是胡人部落,他们虽然和赵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但常有小的掠夺战斗。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骑在马上,动作十分灵活方便。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迅速敏捷。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为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甲胄笨重,骑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要学习骑射,首先必须改革服装,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
于是,武灵王于公元前302年开始改革。他的做法首先遭到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一些人的反对。武灵王为了说服公子成,亲自到公子成家做工作,他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学习胡服的好处,终于使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带头穿上胡服。公子成的工作做通之后,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极力反对。他们指责武灵王说:“衣服习俗,古之理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武灵王批驳他们说:“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袭的,有什么礼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 武灵王力排众议,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因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拥护。
武灵王在胡服措施成功之后,接着训练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事装备,赵国的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不但打败了过去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还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成为当时的“七雄”之一。郭沫若无其事961年秋游丛台时曾赋诗一首,诗中说到“骑射胡服思雄才”,便是引用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的史绩,这段事实见诸于《史记.赵世家》。如今,“胡服骑射”已经成为了改革的同义词。
3、优孟衣冠:比喻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4、朝秦暮楚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有典故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结绳报恩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xū)带领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再攻打我国,我一定重赏他!”可惜一连三天都没人想出好办法. 到了第四天早上,一个年轻...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及好学人物典故
1、囊萤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2、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3、悬梁刺股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
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4、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5、立雪求道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结绳报恩成语故事
结绳报恩
晋景公六年(前594年),楚国讨伐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想要营救宋国,伯宗劝阻说:“楚国,现在上天正在保佑他,其势力不可阻挡,我们还是等等吧!”晋景公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听从了伯宗的建议,放弃救援宋国。虽然订下主意不再救宋,但为了面子,晋景公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他派解扬前往宋国,装将要营救宋国。为了避免宋国投降楚国,解扬甚至连在宋国君臣面前的台词都想好了:“晋国的军队已经出发了,而且快要到达了。”可是,他并没有顺利到达宋国。在前往宋国的途中,一不注意,解扬被楚军抓住了,被送往楚庄王面前。楚庄王以为晋国真的要出兵救援宋国,便出重金贿赂解扬,想让他把话反过来说,解扬刚开始没有同意。楚庄王秉承“天下没有不爱财的人”这一观念,赏赐了解扬三次财物,面对这么多财物,解扬答应了。楚庄王大为高兴,把解扬带到宋国城下,让他对宋国的守军喊话:“晋军不会来来救你们了,你们赶紧投降吧!”楚庄王认为,解扬拿了自己那么多财物,一定会按照楚国的意愿办事。可是没想到的是,解扬站在楚庄王的战车上,清了清嗓子,对着城上的宋军喊:“我是晋国的解扬,你们一定要坚守城池,晋国已经出兵了,马上就会来救你们的。”城上的宋军听到这个消息,欢欣鼓舞,更加坚定了守城的决心。楚庄王非常生气,想杀了解扬泄愤。他对解扬说:“你既然已经答应我了,现在又欺骗了我,这是什么缘故,不是我没有信用,而是您不遵守诺言。现在,你要接受你的处罚。”解扬回答说:“国君制定命令就是道义,臣下接受命令就是信用,道义不能有两种信用,信用不能接受两种命令。您贿赂下臣我,就是不懂得命令的道义。我接受了国君的命令而出使别国,宁可一死也不能废弃命令,难道是可以贿赂的吗?下臣之所以答应您,是为了更好完成使命。死而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气。死得其所,又有什么可以追求的呢?”楚庄王被他的慷慨陈词所感染,便放他回到了晋国。对了,这里顺便说一下,虽然解扬顺利完成了使命,不过最后宋国还是投降了楚国。原因很简单,晋国根本就没有出兵救援宋国。谎言虽然可以骗得了一时,但最终一定会被拆穿。同在这一年秋季,秦桓公进攻晋国。晋景公派魏颗抵御秦军,魏颗不负所望,在辅地打败秦军,并俘虏了秦国的大力士杜回。关于魏颗俘虏杜回这件事,历史上把它叫做“结绳衔环”。当初,魏颗的父亲魏武子有一个爱妾,这个爱妾没有为他生下孩子。魏武子生病,对魏颗说:“等我死了之后,就让她改嫁了吧!”等到魏武子病重时,又对魏颗说:“我死了之后,一定要让她给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把她给再嫁了,有人劝魏颗,要按照父亲临终的愿望,让她殉葬。魏颗说:“人一旦病重就会神志不清,我要听从父亲神志清醒时说的话。”所以最终做主,将那个小妾改嫁了。所以,在这次与秦军的作战中,魏颗看到一个老人突然出现,结了一个草绳将杜回绊倒在地,所以才俘虏了杜回,更令他奇怪的是,等他回头再看杜回被绊倒的地方时,那里并没有什么老头,也没有草绳。直到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他才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在梦中,一个老头突然出现,没错,就是白天的那个结草绳的老头,他对魏颗说:“我是那个小妾的父亲,你没有让她殉葬,而是让她改嫁了,我今天就是来报恩的。”说罢,魏颗突然惊醒,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也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晋景公八年(前592年),晋国派却克出使齐国。齐顷公的母亲躲在帷帐之后观看却克并嘲笑他。这样做因为却克是一个驼背。却克非常生气,回国途中,来到黄河边上,对着黄河发誓:“让河神来作证,我将来一定要报复齐国给我的耻辱!”却克回到晋国,请求晋景公发兵讨伐齐国。景公问明原因后,对他说:“这是你个人的怨恨,怎么能以此搅扰国家呢?”于是,没有听从却克的建议。士会明白却克的心思,也明白却克想要报仇的愿望,就准备告老还乡,好把晋国执政大臣的位置让给却克,以便让他复仇。在向晋景公请求之前,士会对自己儿子说:“儿啊,喜和怒合乎礼法是很少的,和它相反的倒是很多。君子的喜怒是用来阻止祸乱的,如果不阻止,就一定会增加祸乱,却克的怒,或许只能在齐国平息了,如果不是这样,我怕他会为晋国增加祸患,我打算告老还乡,让却克能够心满意足,这样的话,晋国的祸患或许可以解除。你要好好听从大夫的话,恭敬做事。”在嘱咐了儿子之后,士会去见晋景公,请求告老还乡,并推荐却克担任他的位置。晋景公同意了士会的请求,提拔却克做晋国执政大臣。如此,却克可以大干一场了。
韦编三绝成语故事
成语: 韦编三绝
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成语故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绳”有什么成语典故吗
“韦编三绝”的解释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
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其一,今之形声字古每书作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丝也”。许慎所用的“从”字,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衡丝也”。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其二,古代简书并非全都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札为册者,多为丝纶。字或作绳或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谓汲郡魏家所出‘皆竹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简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用麻绳”。毫无疑义,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绳。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写出一个与读书有关的成语或典故名称
韦编来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源]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绳子绑着鸟站在手臂上成语故事
缚鸡之力
fù jī zhī lì
〖解释〗捆鸡的力量。比喻体弱无力。
〖出处〗元·《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
绳之以法 成语故事
绳之以法
shéngzhīyǐfǎ
[释义] 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
[语出] 汉·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正音] 之;不能读作“zī”。
[近义] 依法从事
[反义] 逍遥法外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补充式。
[例句] 对那些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大搞不正之风的败类;必须~;才能平民愤。
成语故事60个(简短些,100字左右)
1.《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韦编三绝“非常有名的成语故事,与成语韦编三绝相关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与成语韦编三绝相关的历史人物是孔子。
一、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
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二、韦编三绝的相关信息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读《周易》,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
示例: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10)和绳子有关的成语故事和典故扩展阅读一、韦编三绝的近义词: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手不释卷。
1、凿壁偷光
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释义: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只是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示例: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 ◎《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韦编三绝
反义词目不识丁、不学无术、胸无点墨
2、囊萤映雪
解释: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出自: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虽然没有受过在战场上拼搏,睡卧于霜雪之中的苦累,但是也接受过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刻苦攻读书的苦。
近义词囊萤积雪、韦编三绝、囊萤照雪
反义词不思进取
3、手不释卷
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出自: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开卷有益、好学不倦、韦编三绝、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手不释书、学而不厌、孜孜不倦、临池学书、手不辍卷
反义词不学无术
二、韦编三绝的反义词:蜻蜓点水
蜻蜓点水
解释: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出自:下乡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还要带白馒头。 郭小川《沉重的教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轻描淡写、浮光掠影、走马看花、偶一为之、走马观花
反义词下马观花、铺天盖地、一语道破、一语破的、下马看花、脚踏实地、韦编三绝
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哪些成语有历史典故
.韦编三绝 \x0d\\x0d\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x0d\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x0d\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x0d\\x0d\“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成语和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
1、 鹬蚌相争
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译文:波翻血海全球怜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大的秦国?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2、指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司马迁·汉《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译文:赵高想作乱,怕群臣不听,于是先进行试验,拿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马啊。二世笑着说:你错了吧?对鹿为马。问身边的人,旁边的人沉默,有人说是马为了迎合赵高。
3、破釜沉舟
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4、孟母三迁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成语故事由来的典故有哪些
Ⅰ 和成语故事有关的人物有哪些
历史人物和成语有哪些
1
、
一鼓作气(曹刿)
2
、一字千金(吕不韦)
3
、一字之师(郑谷)
4
、一饭千金(韩信)
5
、东山再起(谢安)
6
、图穷匕见(荆轲)
7
、纸上谈兵(赵括)
8
、负荆请罪(廉颇)
9
、卧薪尝胆(勾践)
10
、接竿而起(陈胜、吴广)
11
、三顾茅庐(刘备)
12
、孺子可教(张良)
13
、四面楚歌(项羽)
14
、老当益壮(马援)
15
、投笔从戎(班超)
16
、暴殄天物(商纣王)
17
、暗渡陈仓(刘邦)
18
、嗟来之食(黔敖)
19
、怒发冲冠(蔺相如)
20
、手不释卷(刘秀、吕蒙)
21
、韦编三绝(孔子)
22
、墨守成规(墨子)
23
、病入膏肓(蔡桓公)
24
、鸡犬升天(刘安)
25
、高山流水(俞伯牙)
26
、口蜜腹剑(李林甫)
27
、风声鹤唳(苻坚)
28
、泰山北斗(韩愈)
29
、破釜沉舟(项羽)
30
、东窗事发(秦桧)
31
、程门立雪(杨时)
32
、司空见惯(刘禹锡)
33
、梦笔生花(李白)
34
、力透纸背(颜真卿)
35
、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
36
、赤膊上阵(许褚)
37
、马革裹尸(马援)
38
、黄袍加身(赵匡胤)
39
、洛阳纸贵(左思)
40
、背水一战(韩信
)
41
、闻鸡起舞(祖逖)
42
、初出茅庐(诸葛亮)
43
、完璧归赵(蔺相如)
44
、退避三舍(重耳)
45
、乐不思蜀(刘禅)
46
、指鹿为马(赵高)
47
、画龙点睛(张僧繇)
48
、入木三分(王羲之)
49
、讳疾忌医(蔡桓公)
50
、多多益善(韩信)
51
、秋毫无犯(岑彭)
52
、望梅止渴(曹操)
53
、鞠躬尽瘁(诸葛亮)
54
、约法三章(刘邦)
55
、请君入瓮(周兴)
56
、举一反三(孔子)
57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58
、八斗之才(曹植)
59
、陆海潘江(陆机、潘岳)
60
、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记得纳
Ⅱ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有关历史人物是谁
是赵括。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2)成语和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纸上谈兵”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如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译文:
大王认为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
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
赵括代替了廉颇后,全部更改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
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网络——赵括
Ⅲ 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典故100个
1、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诗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释义: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2、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3、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4、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
5、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说的很甜美,心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6、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7、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8、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9、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0、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1、揭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意思是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意思是指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Ⅳ 历史人物的成语典故
1、一鼓作气(曹 刿)
一鼓作气,读音:yī gǔ zuò qì,汉语成语;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相关故事: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结果,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仔细观察一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2、一字之师(郑 谷)
一字之师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多成语故事。
相关故事:郑谷住在袁州,于是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
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从此,众多读书人就把郑谷看做齐己的“一字之师”。
3、一字千金(吕不韦)
一字千金,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相关故事: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散尽千金,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
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4、图穷匕见(荆 轲)
图穷匕见,读音tú qióng bǐ xiàn,图:地图;穷:尽;见:通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相关故事:战国末期,秦国很强大,在消灭了赵国後,打到北部的燕国,燕国岌岌可危。燕国的太子丹请荆轲去刺杀秦王,并派勇士秦舞阳作荆轲的助手,让荆轲带着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礼物,将一把毒药熬过的匕首藏在地图里。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买通了秦王左右为他们引见,秦王很高兴,就在咸阳宫接见他们。在登上宫殿的台阶时,秦舞阳紧张得发抖,荆轲就把他留在外面。
秦王看过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後,又要看地图。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献上去。秦王慢慢展开地图来仔细看,当地图展到尽头时,藏在里边的匕首露了出来。
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扯断了衣袖,转身逃走,荆轲就在後边紧追。这时,秦王的卫士们赶来了,荆轲受了伤,就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但没有击中。最後荆轲被卫士们杀死了。
5、纸上谈兵(赵 括)
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相关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Ⅳ 急需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雪抄中送炭、完璧归赵、囊袭萤映雪、围魏救赵、流觞曲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望梅止渴、高山流水、草木皆兵、指鹿为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讳疾忌医、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惊弓之鸟(更羸)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满意的话,还望纳哈~
网络里都有每个成语的解释呢,亲可以到网络里面搜搜滴
Ⅵ 急需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复胆、雪中送炭、制完璧归赵、囊萤映雪、围魏救赵、流觞曲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望梅止渴、高山流水、草木皆兵、指鹿为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讳疾忌医、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惊弓之鸟(更羸)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满意的话,还望纳哈~
网络里都有每个成语的解释呢,亲可以到网络里面搜搜滴
Ⅶ 历史成语故事相关人物都有哪些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退辟三舍——晋文公;
问鼎中原——楚庄王;
围魏救赵——孙膑;
纸上谈兵——赵括;
作法自毙——商鞅;
投笔从戎——班超;
暂时想到这么多,以后想到再补充。
其他答案共22条
检举2011-12-17 11:34 qinqindewolaie| 八级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1002525298| 一级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检举2012-5-2 15:26 热心网友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Ⅷ 含有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急!急!急!急!)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Ⅸ 急需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
囊萤映雪
刻舟求剑
卧冰求鲤
闻鸡起舞
草木皆兵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胡服骑射
。。。。
Ⅹ 有关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项羽;卧薪尝胆——越王勾践;退辟三舍——晋文公;问鼎中原——楚庄王;围魏救赵——孙膑;纸上谈兵——赵括;作法自毙——商鞅;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用来比喻某种愿望无法实现,只能用幻想或大话来自我安慰。
2.完壁归赵
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要据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赵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兴,就派兵攻打赵国。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
大臣蔺相如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心里知道秦王虽然喜欢这块玉,事实上根本不想用十五个城来交换。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想要抢我手上这块宝玉,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秦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坏宝玉,因此一点都不敢轻举妄动。后来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时候,派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虽然恼怒,但是因为知道自己行事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放了。
人们用“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
3.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纸上谈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在纸上谈论用兵,即指在文字上谈用兵的策略。后比喻与实际情况不切实际的空谈。
4.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5.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6.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7.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准备为国效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