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

中华成语典故大辞典全文_中华成语典故图文版

tamoadmin 2024-08-03 人已围观

简介1.中国有多少个汉字?多少个成语2.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3.唯一一位名字走进古诗与成语的美女4.谁知道"始作俑者"的典故?5.死后重生成语?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有唐至明十七种类书之大成的〈渊鉴类函〉最浩博的〈佩文韵府〉填空:1世界上最早的书目要推古希腊目录学家、诗人卡里马科斯编的《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一览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书目的国家之一。2.班固编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有文献中

1.中国有多少个汉字?多少个成语

2.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

3.唯一一位名字走进古诗与成语的美女

4.谁知道"始作俑者"的典故?

5.死后重生成语?

中华成语典故大辞典全文_中华成语典故图文版

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有唐至明十七种类书之大成的〈渊鉴类函〉最浩博的〈佩文韵府〉填空:1世界上最早的书目要推古希腊目录学家、诗人卡里马科斯编的《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一览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书目的国家之一。2.班固编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有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群书目录。3.官修书目中最出色的代表要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4.宋代产生的三部重要私家书目是晁公武的《群斋读书志》、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5.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它开创了我国类书的编撰体例,被誉为“千古类书的权舆”。6.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平广记〉〈文苑英华〉。7.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8.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概念:1.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查阅需要,系统汇集有关知识材料,并按易于检索的方法排检,以便迅速提供知识信息的图书。2.文摘:则是摘录有关的报刊论文或图书的主要内容。3.字典:主要是解释字的形、音、义及其用法。4.词典:主要说明词语的概念、意义和用法。5.类书:是辑录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资料。功能:1)查找词藻典故和诗词文句出处。2)查考史实和事物掌故。3)辑佚和校勘古籍。6.政书:是专门记载历代或某一朝代的典章制度资料。7.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总汇各个学科或某一学科的知识,提供人类有关知识领域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8.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有关事物或学科的进展情况、重要文献及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出版物。9.手册:是汇集某方面经常需要查考的基本知识和资料。10.名录:是汇集机构名、人名、地名等专名的基本情况和资料。11.统计资料:是系统汇集有关身会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统计数字和资料。数据集和数学用表;则是系统汇集有关科学和生产方面的数据、公式等资料。12.年表:是汇集历史年代和历史大事资料。13.历表:是汇集不同历法的年月日资料。14.书目:也称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的工具。15.索引:是著录书刊中的题名、语词、主题、人名、地名、及其它事物名称,按照一定的方式编排,并指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16.丛书:又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合刻,是辑汇有关著作,并冠以总名的一种著作集。重要的丛书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诸子集成〉。17.总集:汇集多人作品为一书,称为总集。重要的总集有<诗经>《楚辞》《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词》《全上古三代秦汉三过六朝文》《昭明文选》《文苑英华》《全唐文》《全宋文》〈全明文〉〈清文汇〉等。18.汇编:通常称作资料汇编,是一种围绕某一学科、专题汇辑各种文献资料的著作。重要的汇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古典文学资料汇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中国技术成果大全〉〈实用科技信息汇编〉等。

简答;1.工具书的功能用途:指示读书门径、解释疑难问题、指引资料线索、提供参考资料、辑佚校勘、传播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用途。2.工具书的排检方法:一字顺排检法(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汉语拼音字母排列法)。二分类排检法。(学科体系排列法、事物性质排列法)三时、地排检法(时序法、地序法)3.部首法的优缺点:优点:它把结构形态复杂而又极不规则的庞大数量的汉字分别归纳在一、二百个部首里,基本上符合汉字的结构特点和人们查字的习惯。不认识的字,不能用音序检字时,可以用部首法查出来。缺点:主要是部首位置不固定,或在做或在右,或在上或在下,有的还在中间,难以判定。以“年”字为例,有的字词典将其放在“/”部,有的放入“厂”部,有的放在“干”部。

4.西汉刘歆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个类目。5.书目的功能:检索功能、报道功能、导读功能。6.古今重要的书目有哪些?《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目录》《书目答问》《贩书偶记》《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丛书总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7.索引可分为哪几类?按照索引标引对象可分为篇目索引,内容索引又可分为语词索引、主题索引、关键词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分子式索引、引文索引等。8.索引的作用:是揭示和检索文献的工具,它是以文献中的某一具体事项和内容作为和检索单元,主要为读者指引其所在位置,起指南、指向、示址的作用,能够提高文献检索的深度和检索效率,因而,为人们所重视。9.重要的索引有哪些?《十三经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二十五史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全国报刊索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题索引》《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索引》《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索引》《中国现代史论文著作目录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室名别号索引》《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10.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专就词典而言,又可分为哪几类?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以义为系的字、词典。二是以形体结构为系的字书。三是以韵为系的韵书。词典又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语文性词典(词表)。第二类是百科性词典。第三类是专科性或专门性词典、词表。11.重要的语文性字、词典有哪些?以收录古代汉语词(字)为主的古汉语字书、词典。如《经籍篆诘》《辞源》(修订本)等;以收录现代汉语词(字)为主的现代汉语词典、词表等,如《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调查词汇》等,以及兼收古今词(字)的混合型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等。12.查人名、地名重要的词典有哪些?《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词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等。13.年鉴的分类,各类中重要的年鉴有哪些?:按收录的知识范围分,有综合性年鉴(如〈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及〈申报年鉴〉)和专门性年鉴(如〈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教育年鉴〉〈唐代文学研究年鉴〉〈自然科学年鉴〉〈中国农业年鉴〉等);按收录的地区范围分,有国际性年鉴(〈世界哲学年鉴〉)、国家性年鉴和地方性年鉴(如〈广东年鉴〉〈上海文化年鉴〉〈北京文艺年鉴〉〈广州经济年鉴〉等);按编撰特点分,有百科全书性年鉴和统计性年鉴等(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等)。14.重要的年表、历表有哪些?年表部分,万过鼎〈中国历史纪年表〉,荣孟源〈中国历史纪年〉、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念表〉、汤有恩的〈公元干支推算表〉、剪伯赞〈中外历史年表〉、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央宣传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等。历表部分,陈垣〈中西回史日历〉、薛仲三〈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方诗铭〈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等。15.查古书要利用哪些目录?查索古书,可利用史志目录,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等;也可利用官、私目录,如〈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还可以利用丛书目录,如〈中国丛书总录〉〈中国丛书广录〉等。16.查现代图书要利用哪些目录?查索现代书,可利用〈民国时期总目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17.查语言文学方面的论文资料,需要利用哪些索引?查语言学论文资料,利用〈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语文教学篇目索引〉等。查文学论文资料,利用在〈全国报刊文学论文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国现代当代文学论文索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索引〉等。18.查冷僻字要利用哪些字典?利用收字较多的字典,如〈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中华大字典〉(收字48000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等。19.查语文性词汇的词典有哪些?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词诠〉〈古书虚字集释〉〈汉语成语大词典〉等。20.查诗文句出处要利用那些词典和索引?利用〈诗词名句辞典〉〈历代诗词名句辞典〉〈历代名句赏析辞典〉〈十三经索引〉〈全唐诗索引〉〈万首唐人绝句索引〉〈唐宋明诗索引〉〈唐宋明诗索引〉〈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21.查古典要利用哪些辞典和类书?利用〈古书典故辞典〉〈中国历史典故辞典〉〈中外典故辞典〉〈全唐诗典故辞典〉〈全宋词典故辞典〉等;也可利用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古书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一般词典、成语词典也可以查典故。22.查古人名号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在,<中国人名大辞典><室名别号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古代名人字号辞典><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中国现代作家笔名录>等.23.查古人传记资料应利用哪些工具书?可利用人名辞典,如<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辞典>等;可利用传记索引,如<二十四史记传人名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宋代传记资料索引><元人传记资料索引><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三十三种清代传记引得>等;可利用年谱,如<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中国历代名人年谱综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等.24.查近现代人物资料应利用哪些工具书?可利用人物传,如<民国人物传><党史人物传><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中国现代戏剧**艺术家传>等;可利用人名辞典,如<当代国际人物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革命史人物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演员辞典>等;可利用人名索引和传记资料索引,如<民国以来人名别号索引><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中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辛亥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等.25.查古代法规制度应利用哪些类型的工具书?利用辞典,如<中国古代法学辞典><中国政治制度辞典><中国历代官制辞典><二十六史大辞典>(典章制度卷)等;利用职官表,如<历代职官表><清代职官表><历代管制\兵制\科学制度表释>等;利用法律汇编,如<九朝律考><历代刑法考><唐明律合编><大清律辑注>等;利用政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26.查现代法规条约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中华人民法令汇编><中华民国法规汇编><中华民国法规辑要><外交法规汇编><教育法令汇编><财政法规汇编><国际条约集><中外旧约章汇编>等.27.新中国法规条约的查找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中央人民法令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条约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多边条约集>等.28.地名辞典的查找:利用地名辞典,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国市县大辞典><中国名山大川辞典><世界地名辞典><世界历史地名辞典>等;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历代地理沿革表>以及各种地方志等.

论述:1.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例,谈谈类书是按什么分类的?清代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按分类排检法中的事物性质排列法分类的。它分为6汇编(即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经济汇编),下分32典(如经济汇编中分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再下分为6109部。同一部中,大体上就是同一性质的资料。2.修订本《词源》与《词海》比较,二者在收词范围和用途上有何不同?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条目,,收词一般止于战争。收单字12890个。所收字按214部首排列。每字下首先用汉语拼音、注音字母注音,并加注《广韵》的反切、声调、韵部、声纽,《广韵》不收的字,用《集韵》或其他的韵书、字书的反切。字下按笔画多少依次排列复词,共收词84134条。字、词的解释,用浅近的文言,并尽可能地征引最早的书证。引例注明书名、篇目或卷次,便于读者复案。书前有《部首目录》、《难检字表》,书末有四角号码《索引》。《辞海》收词有十万多条,包括单音词和复音词。全书按部首排列,略同《词源》。首字音反切、直音及韵部,复词不注音。释文先解意义,再引古书例句,都较《词源》有所改进。如《词源》引书不注篇名,常为论者所病,此书即加注篇名。另如增加新式标点,增收不少新词,这些都有益于读者。3.唐宋明清四代各产生了那些重要类书?唐代以〈艺文类聚〉(欧阳询等奉编)〈文思博要〉(高士廉奉明编)〈三教珠英〉(张宗昌等编)〈初学记〉(徐坚等编)等较著名.宋代类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出现了宋初的四大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而且出现了各种仿唐、续唐的类书,如祝穆的《事文类聚》、潘自牧的〈〈记纂渊海〉〉、刘应李的〈翰墨大全〉孙传的〈后六贴〉等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类书,如有为科举应试而编的〈玉海〉、(王应麟)〈文选双字类要〉(苏易简)、也有供乡塾诵习之用的〈两汉蒙求〉(刘班)和供民间充当顾问的〈事林广记〉(陈元倩)记载古农艺资料的〈全芳备祖〉(陈景沂),专门收录史令史实典故的〈岁时广记〉,专门供查考事物起源的〈事物纪原〉(高承),又有用书目分隶故实的〈小学绀珠〉(王应麟)。明代类书又有性的发展。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仿唐宋的〈类隽〉(郑若庸)、〈经济类编〉(冯琦、冯理)、〈群书备数〉(张九韶)集唐宋的〈唐类函〉(俞安期),〈文选锦字〉,专门纪录图谱资料的〈三才图会〉〈图书编〉,专门辑考事物称谓的〈艺林汇考〉和〈事物异名录〉。清代有我国现存及姐妹篇〈骈字类编〉等。4.〈中国大百科全书〉收词多少条?按学科分了哪些卷?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全书约7万多条目,1.2亿字共74卷,1993年出齐。该书包括66个学科,分卷有:《天文学》《外国文学Ⅰ、Ⅱ》《体育》《戏曲.艺术》《纺织》《环境文学》《法学》《教育》《矿治》《力学》《交通》《考古》《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民族》《电子与计算机Ⅰ、Ⅱ》《哲学》《航空 航天》《土木工程》《数学》《宗教》《中国文学Ⅰ、Ⅱ》《固体地球物理 测绘学 空间科学》《语言文学》《机械工程Ⅰ、Ⅱ》《化工》《音乐 舞蹈》《军事》《戏剧》《中国历史Ⅰ、Ⅱ、Ⅲ》《外国历史》《农业》《地理学》《新闻 出版》《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美术》《心理学》《生物学》《轻工》等和总索引。

四角号码查字方法:取角法。例 以

中国有多少个汉字?多少个成语

拒人千里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下》:“诣诣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 孟子说:“听到这一消息,我喜欢得睡不着觉。”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能力吗?” 孟子说:“不是。” 公孙丑问:“有智慧有远见吗?” 孟子说:“不是。” 公孙丑问:“是因为见闻广博吗?” 孟子说:“不是。” 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喜欢得睡不著呢?” 孟子回答说:“因为他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公孙丑问:“就是因为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孟子说:“对,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足以治理天下,更何况是鲁国呢?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四面八方的人会不远千里赶来提意见;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那人就会说: ‘喔喔,你说的这些我早就知道了!’‘喔喔’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绝在千里之外。有志之士在千里之外停滞不前,而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到来。和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在一起,想治理好国家,能办得到吗?” 求仁得仁 《论语·述而》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伯夷、叔齐,是商朝时孤竹 (国名)君的二个儿子,孤竹君未死的时候,想传位给小儿子叔齐做国君。 后来他既死, 叔齐不肯即位,认为兄为长,应该让给哥哥伯夷就位才是。伯夷遵守父亲的遗命,也不肯接受,暗暗地溜走了。叔齐见哥哥避走,也马上逃避到外面去。孤竹国的人没法只好拥立孤竹君第二个儿子当国君。伯夷、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 (文王)很敬爱老人,于是不约而同的去投奔他,到了那里,西伯侯文王却已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拿他父亲的神主,说是奉了文王的遗命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兄弟见武王父亲死了,还没有殡葬,就用兵器去打仗,不是做儿子应有的道理,并且他攻伐的人又是商王,认为这样做不是忠臣。于是跪在马前,扣住武王的马,劝止武王。武王不听,并想杀死他们。姜太公见二人很有义气,把他们释放了。后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天下百姓也都归附。 但伯夷、叔齐兄弟却认为武王的行为不正,不但不肯事奉周朝,且立志不吃周朝的东西,逃到首阳山去隐居,摘些野菜充饥,当时有人讽刺他们说:“ 既然不吃周朝的东西,所吃的野菜还不是周朝领土上所长的东西吗?”于是二人竟饿死在首阳山。 后来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人,追求仁德,便得到仁了,他们有什么怨恨呢?” 卫灵公治国有方,但为人无道,其夫人南子品行不端,臭名远播。“治国者必先齐其家,齐家者必先修其身”。卫灵公身不修,家不齐,教子无方,其太子蒯聩仇视南子,并欲加害。卫灵公知道后发怒,欲行惩治,蒯聩跑到晋国。卫灵死后,国人推立蒯聩的儿子蒯辄为国君,即卫出公,也就是本章的“卫君”。卫出公的父亲蒯聩知道儿子立为国君,于是借晋国兵力攻打卫国,以期夺回国君之位,卫出公率兵拒之。父子相残,祖孙三代如出一辙。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始作俑者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始作俑者”《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解释:根据孟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现在常被误用指第一个做某一件事或某一项任务的人

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

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汉字总共有多少字?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精确的数字。

关于汉字的数量,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 16917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的《大汉和辞典》,收字49964个。1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 49888字。

随着时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数越来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如果学习和使用汉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万个汉字的音形义的话,那汉字将是世界上没人能够也没人愿意学习和使用的文字了。幸好《中华字海》一类字书里收录的汉字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

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因此,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 汉语有多少成语?《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录22000多条(包括部分字不同而意同的成语),规模可谓庞大。成语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世代相因、约定俗成的熟语。比如为了表示说话算数,不再更改或反悔,用成语表达就是“一言为定”。第二类来源是出自前人著述,后人引用起来,形成固定词组的。比如与上文意思相近的话,我们也可用另一成语——“一定不易”,语出《淮南子·主术训》:“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第三类来源则出自历史典故。比如还是上述意思,如果换成另一成语——“一言九鼎”,这故事意义就更深了。故事出自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其门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往(成语“毛遂自荐”也出于此)。毛遂到楚国后对楚王晓以利害,一番周折,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见《史记?平原君列传》。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来就对可产生极大影响的话语,称为“一言九鼎”。

谢谢纳

唯一一位名字走进古诗与成语的美女

《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前言和目录

编纂者?何洪江

我的《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于2015年1月由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第一次印刷的已告售罄,七月正在加印中……

为了让众博友对拙著有所了解,兹将该书的前言和目录刋载于下:

《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前言

汉语成语和历代“名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粹,是各个时代思想和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成语最具久远的文化渊源,浓缩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句”散见于历代的名著、佳作,从孔子编《诗经》、著《春秋》,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汉朝的赋、乐府诗,唐朝的诗歌、散文,宋朝的词,元朝的曲,到明清两代的、戏曲、对联,直到民国白话文的出现,流派纷呈,佳作迭出。这些著作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传诸后世的名句名言,它们充溢着智慧之美、情思之美、意境之美、韵律之美、谐趣之美,是前人心灵美的结晶,是弥足珍贵的精神产品。

其实,成语和名句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同出一源,同根共蒂,连枝分叶。有时成语是“源”,名句是“流”,许多名句就是从成语中演绎出来的;有时名句是“茎”,成语是“花”,许多话 “文字越说越少”,一句话终于提炼成一个成语。笔者只是有意识地引导了成语靠近名句——针对两个精辟的对仗或对偶名句,精选出两个意思与其相关的对仗或对偶成语,两相对接起来,合二为一,成为一副新的“对子”。这样,经精挑细拣,相联相配,终成一千余条,然后按语意、涵义分类编排,分为十二篇章,编纂成了这一《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

在编纂过程中,笔者遵循了两条原理,即“对称原理”和“和谐原理”。

所谓“对称原理”,就是要求成语与名句“合璧”而成的上、下联做到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法结构一致。比如本书“立志言志篇”中的:

铮铮铁骨,横眉冷对千夫指

耿耿寸心,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里所选的两个成语,“铮铮”与“耿耿”是重言词(也叫联绵词)相对,“铁骨”与“寸心”是名词相对,都是四字成语,都是状心结构(偏正关系),非常“对称”。这里所选的两句诗,出自鲁迅的《自嘲》,本属律诗性质,做到“对称”更是题中之义。这样两个成语与两句名诗对接,不正“合璧”成了一副绝佳的对联吗?

又如本书“文学艺术篇”中的:

观海则意溢于海,才思泉涌

登山则情满于山,逸兴云飞

这里前置的两句话,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刘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非常重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观海则意溢于海”与“登山则情满于山”虽不属韵文,但刘勰对语音修辞在行文中也时而为之,“观”对“登”,“海”对“山”,“意溢于海”对“情满于山”,十分“对称”。这里后缀的两个成语“才思泉涌”、“逸兴云飞”,都是四字成语,都是主谓结构,也非常“对称”。这样名句导前,成语殿后,前后呼应,不也恰成妙品巧对吗?

所谓“和谐原理”,就是要求成语与所配名句做到“内容和谐”和“音韵和谐”。即内容上相关相切,表达同一个主旨,不能牛头不对马嘴;音韵上平仄协调,上下联同一个位置上的文字平仄声相对,这样读起来才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试看上面的第一个例子,“铮铮铁骨”修饰“横眉冷对千夫指”,“耿耿寸心”修饰“俯首甘为孺子牛”,形容鲁迅这样的硬骨头战士对待敌人与人民迥然不同的鲜明态度,主旨是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上的,因此在内容上符合“和谐原理”。再看音韵,此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按照古代五、七言律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声对仗要求,在音韵上也符合“和谐原理”。第二个例子,讲的是文艺创作中的“情思审美”,内容统一在写作感受上,音韵上也达到了平仄相对的要求,有心的读者不妨细细揣摩品味。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本书成语与名句的对接成联,“对称原理”不成问题。至于“对仗”规律,有些“对子”很难做到上下平仄相对,因为选自非韵文的名句,本身就不讲平仄“对仗”的,硬要它们做到“对仗”就勉为其难了。有专家认为:“对于巧联妙对,我以为要‘网开一面’,不能要求太高。如果因律而害意,则许多谐联就失去趣味。有不少佳作,其妙无比,只是在平仄方面差些,就不必强求了吧。”(见《妙品奇联·序》,作者常江,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笔者赞成他的观点,在编纂本书过程中也深有同感。

对联最能体现汉字的方块结构和表意特征。句式整齐,语言凝练,表达含蓄,手法灵活。或抒情言志,倾诉个人怀抱;或揭示生活哲理,启人心智;或评议古今人物,片语关情;或描绘祖国河山,为胜迹添彩。可用以题赠,引以自勉,借以庆贺,藉以哀挽。这些特征和功能,相信在本书中都得到了体现。笔者在每个条目的“鉴赏”品读中,对每副新的“对子”的精义尽力作了阐发。这里举本书“人际人论篇”中的一副“联文”为例,请读者试作品赏:

魏颗结草,爱出者爱反?

黄雀衔环,福往者福来

“联文”中的选句“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语出唐朝魏徵《群书治要·贾子》。意谓你给别人付出了爱,别人就会热爱你;你为别人的幸福出过力,别人就会为你的幸福创造条件。这是一句充满禅意的话。“爱出”,就是要懂得付出;“福往”,就是要学会给予。“爱反”是别人就会“返还”给你“爱”;“福来”是别人就会为你送来“福”。这似乎是规律。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在这两句话前各引用了一个成语典故,“魏颗结草”和“黄雀衔环”。第一个典故据《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时晋国人魏颗没有听从其父亲神志不清时要以嬖妾陪葬的遗命,而把妾嫁了他人,后来魏颗在同秦将杜回交战时,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来阻挡杜回,使杜回绊倒受擒,夜里梦见老人对他说:“我,是你所嫁出去的那个妾的父亲……我这样做是要报答你的厚德。”这不是“爱出者爱反”的最生动写照吗?第二个典故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杨宝年九岁,至华阴山,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地。宝取归,置巾箱中,饲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曰:‘吾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玉环四枚与之。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公,一如此环矣。’”这又不是“福往者福来”的最好佐证吗?这两个故事,“好有好报”的“禅意”便一览无余,与魏徵的话恰好是正相关,互相联对,妙解其理。

无疑,这一“两栖”辞典,给目前“人丁兴旺”的成语词典、名句辞典、名联辞典大家庭增添了一名新成员,别树一帜,面目全新。

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是啊,一个人没有一点文化底蕴,怎么能成大器呢?希望本书多少能为读者带来一点“文化底蕴”的积淀,也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一点贡献。

不过,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视野欠广,《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虽已成书,但总会有许多疏失和不尽人意之处,祈望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匡我不逮,助我完善,我自当虚心受之。

本书在编纂过程中,靖武、鸿安、永正先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对提高本书的质量和品位大有裨益;叶小妹、沈嘉辰、孙嘉婕给予大力照顾和协助,使本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完成。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编纂者?何洪江

二0一四年六月十六日

目录

一、立志言志篇

二、学业事业篇

三、处世处事篇

四、治身修养篇

五、品行仪容篇

六、情操情感篇

七、人际人伦篇

八、治政纳才篇

九、军事时运篇

十、文学艺术篇

十一、事理情理篇

十二、山水风景篇

谁知道"始作俑者"的典故?

 中华古诗词与成语的背景与典故中,涉及到的人物不在少数。但一个人的名字既被写进古诗词而又被写进成语里广为流传的,极为罕见。历史上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仅有一人享此殊荣,她就是古代著名美女刘碧玉。

 大家所熟知的成语“小家碧玉”的主角就是她,中华成语大辞典是这样解释“小家碧玉”的:“碧玉:刘碧玉,汝南王妾。晋?孙绰《情人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后用以指小户人家的女儿。”

 据《晋书?汝南王传》记载,汝南王名叫司马义,为晋宗室,官至散骑常侍。碧玉是汝南王姬妾,汝南王对其百般怜惜宠爱过什。乐府诗中,有六首直接描写碧玉的诗歌传世(每首诗的内文中都点出了碧玉的名字):

 一

 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

 二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三

 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

 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

 四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晋?孙绰

 (“破瓜”是古代人说的年华,因为“瓜”字像两个八字重叠,所以破瓜是指年满。)

 五

 杏梁日始照,蕙席欢未极。

 碧玉奉,渌酒助花色。

 ——梁?萧衍

 六

 碧玉上宫妓,出入千花林。

 珠被玳瑁床,感郎情意深。

 ——唐?李暇

 此后,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许多作品中,都提到了碧玉,对其极尽赞美之语。如:

 唐?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唐五代?吴融《月夕追事》:

 曾听豪家碧玉歌,云床冰簟落秋河。

 月临高阁帘无影,风过回廊幕有波。

 屈指尽随云雨散,满头赢得雪霜多。

 此时空见清凉影,来伴蛩声咽砌莎。

 明?范文若《鸳鸯棒?慕凤》:“小家碧玉镜慵施,赵娣停灯臂支粟。”……

死后重生成语?

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篇,“始作俑者,其无後乎”。旧说:“最早开始用木或陶等制作俑人来代替进行殉葬的人,引申为某种恶劣风气的开创者”,其实是从东汉赵岐以来的误解,溥正做了纠正,本意应该指最早开创好的风气的人。

然而,或有考证谓以上说法并无考证,根据现代汉语第6版词典解释“孔子反对用俑殉葬,他说,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没有后嗣了吧!(见于《孟子·梁惠王上》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对“始作俑者”的解释历来贬义很多,为什么用陶俑替代殉葬会被视为恶劣风气呢?殉葬是奴隶社会的野蛮习俗,用陶俑替代,是尊重生命的表现,也是社会的进步的表现,为什么被孔子痛骂呢?我们接下来进行考证。

(一)出处摘引

始作俑者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篇:“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转述且史无前例地记载了孔子的这句话,至于孔子确曾说过,还是孟子的托伪之辞,已不能有定论。现代学者给出官方注解是,“那个最早发明用陶俑替代殉葬的人,大概不会有后代吧”。对“无后”解释为没有后代,是孟子其书的另一句话的影响,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否真应当这样解释,需要进一步考证。

(二)前人注疏

历史上曾有多位经学家作注,比如东汉经学家赵岐在《孟子注》中说:“佣,偶人也,用之送死。仲尼重人,谓秦穆公时以三良驹殉葬,本由有作佣者也。夫恶其始造,故曰此人其无后嗣乎”。此处赵歧才是开了“恶风气之先”,而作为后世“儒家正统”的朱熹试图粉饰孔子的形象,在其《孟子集注》中说:“古之葬者,束草以为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佣,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郭沫若则赞成朱熹的观点,认为佣殉在人殉之前出现,孔子反对人殉,故追本溯源,反对佣殉,对始作俑者以痛骂。现代学界权威杨伯峻先生则认为:“古代最初用活人殉葬,,后来生产力渐渐提高,,一个人的劳动除了供给本人的必需生活资料以外,还有剩余可供剥削,于是人才被稍加重视, 逐渐地不用来殉葬, 而改用土俑和木俑。从孔子这句话来看, 他是不明白这一历史情况的。他却认为先有俑殉, 然后发展为人殉。”杨伯峻显然只更新了人殉还是佣殉先后的视角,解释却并没有突破。那么佣殉和人殉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呢?

(三)殉葬制度考究

人殉制度形成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之后,以商朝最盛,西周虽仍存在,然目前发现的大中型墓尚未见有十人数十人规模的,春秋时期减少的更为明显。根据田野考古发现和一些文献资料都可以说明,最早的佣是商代晚期贵族男子商瑄墓中的佣。从西周开始,才出现陶制或木制的佣,但并未形成制度。此后佣殉代替人殉的现象逐渐增多,只是好景不长,有些天子或诸侯受迷信思想影响恢复了人殉,以显权力威望 。

当代著名考古学家王仲殊先生《中国古代墓葬概说》中也谈到:“商代统治阶级的墓葬制度特点之一,是杀戮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贵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多则一、二百人,他们包括墓主人的侍从、卫兵、各 种勤杂人员及完全供杀殉用的“ 人牲 ”。殉 葬人的身份和待遇各有不同,但都是墓主人的奴隶。”“殉葬的制度,在西周前期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后则稍为减退。但是,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在有些诸侯贵族的大墓中还是可以看到有人殉的情形。”“殉葬的情形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大量存在。在曾侯墓里,共有二十一人殉葬,她们都系女性青少年,当为墓主人的侍妾之属。山东省临淄的齐国贵族墓和芭南的营国贵族墓,也都有类似的殉葬人,后者除了侍女等人之外,还有专供杀殉的“ 人牲 ”。山西省侯马的一些战国中期的墓,规模不大,但也在墓的周围埋着许多被杀的奴隶,他们往往戴有刑具。但是,总的说来,在春秋战国时代,人殉的情形确比商代、西周少见了。在当时,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河南省信阳和湖南沙等地的楚墓,由于有较好的防腐设施,墓中大量的木俑能完好地保存下来。以俑随葬,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综上材料,人殉在俑殉之前,足可否定赵岐、朱熹和郭沫若的观点。

(四)孔子思想联系

另有一些人试图让原有解释说得通,认为孔子本意连佣都不应陪葬,因为是人形的,更别提用活人了。可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牵强,只不过像人而已,孔子也不至于骂他断子绝孙吧?若此句真的是孟子引述孔子的话,孔子又岂会如此谩骂?综合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宗法观念都可以看出,随口说出这么一句诅咒的话,非但和他慎言笃行的思想不符,更与其仁者爱人仁爱待人的思想相悖。

(五)词义语法辫析

已有的解释大多出于贬义,即使一些肯定的也显得附会,究其原因大概是对“其无后乎”的解释的分歧。其无后乎,《道德经》上虽有类似句子“其犹橐龠乎”,然而古汉语中并没有“其...乎”句式。“乎”用于句末则表示感叹或反诘,对那句话的解释多用感叹语气,并不能排除可以用反问语气的可能。

有人做过考证,《论语》里孔子也常骂人,骂子路“小人穷斯滥矣!”,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骂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骂世道“觚不觚,觚哉!觚哉!” 等等,骂人而以“乎”结尾居然一例都没有。以“乎”结尾的句子很多,但绝大多数是反问。《论语》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个“乎”,都是反问的意思。还比如论语里: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孔子骂子路是以“哉”或“也”结尾,而以“乎”结尾的都是反问语气。这就相当于孔子告诉我们:“我骂人从不用容易引起歧意的‘乎’结尾,而是用‘哉’或‘也’结尾,以“乎”结尾的多是为了加强语气的反问”。这一点至少可以说明“其无后乎”解释作“他们都会该断子绝孙!”是有争议的,要么并不是感叹语气,要么孔子并不是责骂的意思。

至于“无后”,学者们将其作“后代”解释,或许受孟子其书另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解释的影响。三不孝具体是什么,孟子没有点出,也是赵岐加上的“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原文在《孟子·离娄》中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这里“不告而娶为无后”显然并不是不生养后代。此外,孟子虽未点明三种不孝,却认可世俗中的五种不孝定义,即“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 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 ;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此一段另涉及的匡章“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通国皆称不孝”,孟子对此却持肯定态度,并为其辩解。可以看出在孟子观点里不孝的最深体现是“不顾父母之养”,生养子嗣固然是孝的重要内容,但是尽心以赡养父母才是孝的根本 。

此外,即使上述还不能说明“无后”的本意,即使用“没有后代”解释“无后为大”中的“无后”,又怎么能说此“无后为大”中的“无后”即彼“其无后乎”中的“无后”呢?古汉语中“后”有“子孙”的释意,另有一义为“继承”。《商君书》:“陷队之士知疾斗,不得斩首队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后为继承之意。又如,《吕氏春秋·长见》“察今则可以知古,知古则可知后。”注:“来也。” 如果结合文意语境和上述论证,“无后”二字并非孔子斥骂其无子孙,而是哀叹“没有了后继者”。将那句话重新解释则是,“那个最早发明用陶俑替代殉葬的人,没有后继者了吗?”其实,孔子对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绩表示赞叹,只是哀伤这种伟绩后继无人。

(六)情境带入

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境:孔子看到春秋时一些诸侯又开始用人葬,这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文明倒退的表现,于是缅怀制礼的周公,心里虽有像周公那样“为世界除蔽气”的抱负,却感叹壮志难酬。于是向天发问:“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既是对礼崩乐坏时代的哀叹,也是对没有英明的帝王拯救这个时代的哀叹,同时也是对自身有心救世却没有门路的哀叹。

如果这句话是孟子的托伪之辞,带入孟子的话语环境也是合适的。“仲尼说:‘那个最早发明用陶俑替代殉葬的人,难道没有后继者吗?’因为像人所以用它可以使人免死,既然使百姓免于殉葬而死,又怎么能使百姓因饥饿而死呢?”

(七)结语

很多人或无心或有意理解为,孔子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赞成用人殉葬,这正符合了某些批斥儒家吃人思想的依据,代表传统文化的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便遭到进一步扭曲。对先人原典的解读,一字不通可能颠倒对先人的整体理解。

一 形容重生的成语有哪些

1.洗心革面:[xǐ xīn gé miàn] :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

2.浪子回头:[làng zǐ huí tóu] :浪子:二流子。不务正业的人改邪归正。

3.改头换面:[gǎi tóu huàn miàn] :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

4.凤凰涅槃: [fèng huáng niè pán]:凤凰每500年自焚为灰烬,再从灰烬中浴火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

5.凤凰于飞:[ fèng huáng yú fēi ]:本指凤和凰相偕而飞。 比喻夫妻和好恩爱。常用以祝人婚姻美满。

二 形容“重生”成语有哪些

焕然一新、死灰复燃、大难不死、劫后余生、脱胎换骨

一、焕然一新

白话释义: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朝代:宋

作者:李之仪

出处:《姑溪居士文集·天禧寺新建法堂记》:“又建僧堂厨库……各适其正;焕然一新。”

翻译:又建僧堂厨库……各适其正;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二、死灰复燃

白话释义:已经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经失败了的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朝代:近代

作者:闻一多

引证:《什么是儒家》:儒家的理论,非等到董仲舒不能死灰复燃的。

三、大难不死

白话释义: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地脱险。

朝代:元

作者:关汉卿

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夫人云:皆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程,准定发迹也。”

翻译:夫人说:都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的命运。因此遇到大难不死,一定会有后来程,准确定发迹的。”

四、劫后余生

白话释义:劫:灾难;余生:侥幸保全的生命。经历灾难以后幸存下来的生命。

朝代:清

作者:丘逢甲

出处: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归飞越鸟恋南枝;劫后余生叹数奇。”

翻译:回到飞越鸟留恋南枝;经历灾难以后幸存下来的生命连连感叹这是奇迹。

五、脱胎换骨

白话释义:原为道教修炼用语。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铅(一作饴)。” 后比喻重新做人。

朝代:宋

作者:葛长庚

出处:宋·葛长庚《沁园春·赠胡葆元》:“常温养;使脱胎换骨;身在云端。”

翻译:经常温养;使其重新做人;身在云端

三 关于重生 成语

枯木逢春 [kū mù féng chūn]

基本释义

逢:遇到。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版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权重新获得生机。

褒义

出 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四 关于重生的成语有哪些

1、凤凰涅磐

拼音:fèng huáng niè pán

解释: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

出处:凤凰涅槃一说出自于郭沫若先生的同名作品,并非中国古代传说,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并没有凤凰会浴火重生的说法。

2、死而复生

拼音:sǐ ér fù shēng

解释: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出处:三国·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

3、起死回生

拼音:qǐ sǐ huí shēng

解释: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出处:《太平广记·太玄女》引《女仙传》语:“行三十六术甚效;起死回生;救人无数。”

4、枯树新芽

拼音:kū shù xīn yá

解释: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5、妙手回春

拼音:miào shǒu huí chūn

解释: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 指医生医术高明。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但是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什么‘功同良相’,什么‘扁鹊复生’,什么‘妙手回春’……”

五 死后重生有这么个成语吗

没有,你可以用以下成语代替:

绝处逢生 转危为安 化险为夷 失而复得 柳暗花明 遇难呈祥 九死一生 起死回生 死里逃生

六 形容重生 成语

凤凰涅磐

死而复生

妙手回春

劫后重生

七 描写“重生”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 死而复生

拼音: sǐ ér fù shēng

解释: 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出处: 三国·魏·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

举例造句: 经过死而复生的挣扎,他才在风雪中摸下了祁连山。

成语: 枯木逢春

拼音: kū mù féng chūn

解释: 逢:遇到。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举例造句:枯木逢春,陈花重放,旧作再版,自然是值得高兴的。

成语: 死灰复燃

拼音: sǐ huī fù rán

解释: 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出处: 《史记·韩长儒列传》:“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举例造句: 儒家的理论,非等到董仲舒不能死灰复燃的。

成语: 卷土重来

拼音: juǎn tǔ chóng lái

解释: 卷土:人马奔跑时尘土飞卷。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出处: 唐·杜牧《题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举例造句: 他们要挣扎,他们要变天,他们要卷土重来。

成语: 周而复始

拼音: zhōu ér fù shǐ

解释: 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出处: 《汉书·礼乐志》:“精健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

举例造句: 季节的春夏秋冬,植物的生长荣枯,周而复始,年年如此。

成语: 返璞归真

拼音: fǎn pú guī zhēn

解释: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出处: 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举例造句:我们很快就可以过上返璞归真的生活了。

八 形容重生 成语

绝处逢生

[jué

chù

féng

shēng]

[释义]

绝处:死路。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

死里逃生

[sǐ

táo

shēng]

[释义]

从极危险的境地中逃脱,幸免于死。

九 和重生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1、凤凰涅磐[fèng huángniè pán]:

指凤凰在火中重生并得到永生,涅盘就是佛语中的死而复生,比喻美好的未来是要经过通过自己不断的吃苦的,

2、死而复生[sǐ ér fù shēng]:

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指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3、枯木逢春[kū mù féng chūn]:

出自宋朝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十 痊愈后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由此你想到哪一个成语

浴火重生

拼音yù huǒ chóng shēng

解释指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

出处《凤凰涅盘》:凤凰经过五百年便在烈火中焚身,于死灰中重生的传说。

同义词凤凰涅盘

典故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传说一一个与火有关的美丽神话。传说中的天方国,有一对神鸟,雄为凤,雌为凰。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从此鲜美异常,不再死。

传说二古荆州之火凤凰的由来: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相传楚国有一年发大水,连续三个月降雨不见天日,全国成了水乡泽国,老百姓苦不堪言,楚国国君设坛祭日,祈求太阳早日出来,没想到邪恶的乌龙继续降雨,国君诏令天下勇士讨伐邪恶的乌龙,都被乌龙打败并吃掉。有一谋士说,在楚国的东边有一座凤凰山,山上有一只神鸟名曰--火凤凰。楚国国君和谋士请火凤凰为人间除魔,火凤凰义不容辞前去除魔,火凤凰和乌龙大战七七四十九天没有分出胜负,火凤凰最后只得牺牲自己,燃烧自己的心和乌龙拼搏,最后火凤凰和乌龙同时化为灰烬,天地重现光明。楚国百姓为了纪念火凤凰,在凤凰山上修了一座火凤凰坛。虽然坛是没有了,但是山还在。我们平原山就是很大的方圆几公里的红土包。

传说三火凤凰在埃及,代表凤凰的古老原词是"Fenice",Fenice原指埃及神话中的不死火鸟,相传这种生长于阿拉伯沙漠中的美丽而孤独的鸟每500年自焚为烬,再从灰烬中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当凤凰接受烈焰的洗礼后,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从灰烬中重生,一旦重生失败则永远消失。火凤凰的传说,很早就从埃及传到了中国。在中国,这个传说被演绎的更加美丽。

逸闻趣事黄永玉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盘"的文字根据,但一点材料也没有。《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北京城的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忽然想起钱钟书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网络……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结果马上找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示例昔日,诗人郭沫若一首脍炙人口的《凤凰涅盘》,让人们在"涅盘"与"浴火重生"之间划上了等号,但在佛教中,涅盘的意义,却与"浴火重生"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