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查询大全 成语查询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别_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tamoadmin 2024-09-07 人已围观
简介1.倒什么什么因(什么授什么宜的成语)2.关于衣食的成语及出处,本义,引申义,例句3.如何提高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4.四字成语本意及喻意5.常是什么意思6.滥竽充数现已成的成语的引申义是什么?不是,只能算是四字词语。随风起伏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本义,一个是引申义。本义:随着风波动,风吹来就伏倒,风吹过就立起。多指自然界的植物或者波浪。例:麦穗随风起伏,如同金色的浪花。浪花随风起伏,让小船仿佛要沉没似
1.倒什么什么因(什么授什么宜的成语)
2.关于衣食的成语及出处,本义,引申义,例句
3.如何提高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4.四字成语本意及喻意
5.常是什么意思
6.滥竽充数现已成的成语的引申义是什么?
不是,只能算是四字词语。
随风起伏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本义,一个是引申义。
本义:随着风波动,风吹来就伏倒,风吹过就立起。多指自然界的植物或者波浪。
例:麦穗随风起伏,如同金色的浪花。
浪花随风起伏,让小船仿佛要沉没似的。
引申义:指人随波逐流,无能为力。
例:在滚滚红尘中,无依无靠的他只能随风起伏。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倒什么什么因(什么授什么宜的成语)
古代汉语复习题解/林乐腾 等 著
出版发行项: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
这是书。
古代汉语练习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计20分)
1.汉代人所分析、总结出的汉字结构的“六书”说中,真正属于造字原则与方法的是( )、( )、( )、( )四种。
2.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会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这种现象叫做( ),它多见于( )词。
3.古注可以帮助今人解决阅读古文过程中所遇到的两个方面的障碍,即( )方面的障碍和( )的障碍。
4.所谓词的古义与今义,是把( )的词义当成一个整体来与( )的词义相对照而言的,并非指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是个笼统的概念。
5.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是就( )而言的。本义并不一定就是一个词的原始意义。( )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抓住本义是理解多义词词义系统的关键。
6.可以用来确定一组词是否同义词的语言材料有以下几种:( )、( )、( )、义训。
7.“因形求义”是指我们可以凭借对汉字字形的分析和文献用例来推求某个汉字的( )及其( )。这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训释方法,后世的训诂学家把它与声训相对,称之为( )。
8.从字和词的角度来看,“固然”、“固定”、“顽固”中的“固”是( ),“东有肴、函之固”、“城郭沟池以为固”中的“固”则是( )。
二、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计30分)
1. 下列选项中的形声字,全属于形符偏于一隅的是 ( )
A.颖载修倏滕疆佞 B.衷裹戚游随赖杂星 C. 雪融豪里雷累徽 D.松赐结理越部恐姿
2.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形声用字的一组是 ( )
A.本朱寸刃 B.受伐戒莫 C.理期衷闻 D.牛止日高
3.下面对汉字的演变历史描述正确的是 ( )
A.汉字的演变是个既不趋繁也不趋简的过程 B.汉字的演变是个趋简的过程
C. 汉字的演变是个趋繁的过 D.汉字的演变是个趋简与趋繁相互交错、间而有之的过程
4.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句中的“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 ( )
A.妨碍 B.危害 C.伤害 D.祸害
5. 登大坟以远望兮。对句中“坟”的意义解释正确的是( )
A.坟墓; B.坟地; C.低洼处隆起之小丘 ; D.水中的高地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为意动用法的是 ( )
A.庄公寤生,惊姜氏。 B.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C.段不弟,故不言弟。 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使动用法的是 ( )
A.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B.不言出奔,难之也。
C.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8.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对句中“爱”、“如”二词解释正确的是( )
A.爱惜/正如 B.爱护/不如 C.喜欢/好像 D.怜悯/应该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是 ( )
A曹人尸诸城上。B.齐威王欲将孙镔。C.孟子将朝王。D.豕人立而啼。
10.下列各句中的“者”不能译为“……的”的是 ( )
A.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B.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命,殒身亡国。
C.陈胜者,阳城人也。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1.下列各句中的“所”字结构表示原因的是 ( )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C.吾知所以距(拒)子矣,吾不言。 D.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12.下列各句中的“之”不能译成“的”的是 ( )
A.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B.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C.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 D.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
13.连词“之”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其由一个句子变为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这种用法的是 (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
C.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D.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表尊人语气的是 ( )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B.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C.君惠吊群臣,又重有命。 D.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宜称。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是 ( )
A.吾谁欺?欺天乎? B.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16.下列训释属于声训的是 ( )
A.《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集解:“苞氏曰:蔽犹当也。”
B.《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
C.《诗经?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毛传:“泄泄犹沓沓也。”
D.《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17.下列训释属于文字校勘的是 ( )
A.《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B.《诗经?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毛传:“泄泄犹沓沓也。”
C.《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
D.《墨子?修身》:“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孙诒让间诂:“俞云:者,衍字也。”
18.下列训释属于诠释成语典故的是 ( )
A. 《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B.《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C.《诗经?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郑笺:“惄,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
D.《诗经?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从矣。”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注音与释义都正确的是 ( )
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qì屡次,多次)B.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xièxiè溢出的样子)
C.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chèng一车四马为一乘)
D.稽首而对曰。(jīshǒu古礼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动作近似后世的磕头)
20.下列训释属于指出比喻意义的是( )
A.《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毛传:“兴也。摽,落也。盛极则堕落者,梅也,尚在树者七。”郑笺:“兴者,梅实尚余七未落,喻始衰也。谓女二十,春盛而不嫁,至夏则衰。”
B.《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杜注:“言进退从己。”
C.《墨子?修身》:“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孙诒让间诂:“俞云:者,衍字也。”
D.《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集解:“苞氏曰:蔽犹当也。”.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 )
A.郑伯克段于鄢(打败,战胜) B.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威严)
C.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一种飞禽) D.多行不义必自毙。(灭亡)
2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是 ( )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鄙:边邑)
B.无庸,将自及。(靠自己的力量做成某事)
C.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屋檐滴水处)
D.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衮”的异体字:天子之服,文中指周宣王)
2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 )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舍不得)
B.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瞒;区别)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长久不变的心)
D.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奢侈)
24. 下列词语的解释中( )是不正确的。
A.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空旷)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为的)
C.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名分等级)
D.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歪斜,不正;邪恶,狠毒)
2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属于通字用法的是 ( )
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B.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C.嫂虵行匍伏 。 D.亡不越竟。
2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属于分化字用法的是 ( )
A.简练以为揣摩。B.名言章理,兵甲愈起。C.文士并餝。D.寝门辟矣。
27.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用作名词的是 ( )
A.今京不度B.子元元,臣诸侯C.就贤体远,足以动众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8.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 (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B.刑仁讲让C.以笃父子D.故外户而不闭
29.下列句子有介词宾语省略现象的是 ( )
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B.遂扶以下。C.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D.以示于朝。
30. 下列各句中的“之”词性不同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之二虫又何知?
C.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 D.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三、多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属于同一个词的是 ( )
(1)形貌昳丽。(2)丽土之毛。(3)将军身被坚执锐。
(4)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5)鬼侯有子而好。(6)遂开门纳众。
A.(1)和(2) B.(1)和(5) C.(3)和(4)
D.(1)、(2)和(5) E.(4)和(6)
2.下列各字,按照“六书”分析属于形声字的是 ( )
A.游 B.随 C.旗 D.雪 E.星
3.下列选项中,全属于指事字的是 ( )
A.上下中亦 B.上下本末 C.上亦朱及 D.朱刃寸甘 E.中肱武及
4.下列各项为文言文著作的是 ( )
A. 《西游记》 B.《礼》 C.《书》 D.《论语》 E.《红楼梦》
5.对句中加点的词释义正确的是 ( )
A.履帝武敏歆。(步迹) B.临事而食言,不可谓暇。(事情)
C.造托江流兮,敬吊先生。(到……去) D.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使……躲藏)
E.及年岁之未宴兮,时亦犹其未央。(过了一半)
6.加点词语在句子中不含贬义的是 ( )
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B.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C.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D.冯唐已老听吹嘘。
E.石享、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是 ( )
A.晋灵公不君。 B.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 C.尔欲吴王我乎?
D.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E.故王不知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使动用法的是 ( )
A.为之箪食与肉。 B.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C.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D.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 E.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 ( )
A.山东之国,从风而服。B.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C.涉曰:“尹君,何壹鱼肉涉也?”D.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E.贫穷则父母不子。
10.下列注释既有注音又包括释义的是 ( )
A. 《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
B.《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C.《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注:“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
D.《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E.《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
11.下列训释属于同义词辨析的是( )
A.《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集解:“包曰:同门曰朋。”
B.《仪礼?士冠礼》:“孝友时格。”郑注:“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C.《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金咸虎为殉。”杜注:“以人从葬为殉。”
D.《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E.《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
12.下列训释属于名物制度的是 ( )
A.《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B.《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朱熹注:“佣,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佣,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
C.《左传?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之礼接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杜注:“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卜士之妻为乳母。”
D.《孟子?滕文公下》:“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焦循正义:“《文子?上义篇》:‘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圣人为之。’《尸子》引孔子曰:‘诎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为之也。’文子东周初人,而尸佼为商鞅师,《谷梁传》尝引其言,亦略前于孟子。陈代所引‘志’,或者即此等书。”
E.《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13.下列训释属于或包括语法讲解的是( )
A.《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不此王国。”毛传:“思,辞也。”孔疏:“思,语辞,不为义。”
B.《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赵注:“焉耳者,恳至之辞。”
C.《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
D.《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郑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
E.《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没有错误的是 ( )
A.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相互结交)B.科条既备,民多伪态。(法律条文)
C.书策稠浊,百姓不足。(多而混乱)D.于是乃废文任武。(用,使用)
E.制海内,子元元。(平民,百姓)
15.下列句中横线下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 )
A.形容枯槁。(两个单音词合用,分别指“形体”和“面容”)
B.于是乃摩燕乌集阕。(这里是接近,即“去”,“到”之意)
C.革车百乘,锦绣千纯。(读为tún古代量词,织物一段为一纯)
D.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重视) E.山东之国,从风而服。(泰山以东)
1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属于通字用法的是 ( )
A.若人有婴之者。B.辟则陶埏而生之也。C.加日县久。
D.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E.今当试去君上之执。
17.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属于分化字用法的是 ( )
A.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B.燕辟废其学( )C.则扞格而不胜( )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E.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 )
18.下列各项注音和(或)释义无误的是 ( )
A.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lù形容玉的华丽珍贵;luò形容石的坚硬)
B.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泆”的通字:放荡,无忌)
C.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zīsuī任意狂暴)
D.状有归色(“愧”的通字:惭愧,羞愧)
E.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sì水域的岸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晋灵公之所以“不君”,是因为他取得君位的手段不光彩。
B.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可译为:郑武公说:“他(指其弟段)对我不义,我就对他疏远,那么他扩大领地只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C.《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伯指的是郑武公。
D.《苏秦以连横说秦》中的所谓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一种主张,即秦国与六国中的个别国家建立联盟,打击其他国家。
E.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这里的“五伯”,指的是春秋时期诸侯的五个霸主,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0.下列句子存在主语省略的是 ( )
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B.以示于朝。 C.使妇人载以过朝。
D.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E.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四、判断题(对的在题后的括号中标注“1”,错的标注“0”。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1.形体不同,在某一义项上读音相同又可以互用的字,也是异体字,如游和游。
( )2.汉字的表意性质,就是指从构形上可以直接看出汉字的意义,即汉字具有所谓“因形示义”特点。
( )3.敬鬼神而远之。其中的“敬”是谦敬副词而不是动词。
( )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曹公,豺虎也。两个句子都属于判断句,并且主语与谓语之间都具有一种比喻关系。
( )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两句中的“之”都用作代词,相当于他(她))。
( )6.我国古书的注释,开创于东汉。
( )7.使用《说文解字》有两部必须参考的书,它们是清段玉裁的《说文通训定声》和朱骏声的《说文解字注》。
( )8.目前,字典和辞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按音序排列、按部首排列和按号码排列三种。
( )9.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 )10.传,是传述的意思,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后来,传也作一般的注释名称。
古代汉语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1、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2、词类活用 实词 3、语言文字 知识性 4、文言文(古代文献) 现代汉语 5、多义词 引申 6、互用 对用 连用 7、本字 本义 形训 8、字 词
二、单选题参考答案:1、A 2、C 3、D 4、A 5、D 6、B 7、B 8、D 9、D 10、C 11、B 12、C 13、C 14、D 15、A 16、B 17、D 18、A 19、A 20、A 21、A 22、B 23、A 24、A 25、A 26、D 27、C 28、A 29、D 30、A
三、多选题参考答案:1、BCE2、ABCDE 3、ABD 4、BCD 5、ACD 6、ABDE 7、AB 8、BCE 9、CDE 10、AD 11、BD 12、BC 13、ABCD 14、ABCDE 15、ABC 16、ADE 17、AB 18、ABCDE 19、BD 20、ABCD
四、判断题参考答案(4、8、10正确,1、2、3、5、6、7、9错误) 0001000101
《古代汉语》复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古代汉语就是:
A、文言文B、甲骨文;C、四书五经D、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2、“鹿”字属于
A、象形字 B、指事字 C、会意字D、形声字
3、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美”的语法特点是( )
A.使动用法
B.意动用法
C.用作一般动词
D.用作状语
4、下列各句中,用“之”复指前置宾语的句子是( )
A.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B.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C.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D.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5、13.“太后之色少解”的“少”字,其词性是( )
A.形容词 B.副词 C.名词 D.动词
6、下列各句中,被动句是( )
A. 君哉,舜也! B.陈良,楚产也
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7、《战国策?赵策》:“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其中“于”是( )
A.引进比较对象的介词 B.介绍动作行为对象的介词 C.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介词 D.介绍动作行为旁及对象的介词
二、名词解释:(15分)
1、六书
2、通字
3、古今字
三、 释下列句子中加“ ”的词 (每小题1分,共10分)
1、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与:
2、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
弭:
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匮:
4、射其御者,君子也。
其: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
以上是练习题。一点点。还有在网上有好多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至(七)都有,一艘就可以搜到。
呵呵呵
关于衣食的成语及出处,本义,引申义,例句
倒什么什么因
倒什么因成语?
成语:倒果为因。
拼音:dàoguǒwéiyīn。
解释:果:结果;因:原因。把结果当成原因,颠倒了因果关系。
出处:民意《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曾不问资本所以群趋于都会之故,是所谓倒果为因者耳。”
举例造句:如果以美国联邦制度就是富强的原因,那便是倒果为因。孙中山《民权主义》第四讲。
近义词:本末倒置、颠倒是非。
什么授什么宜的成语
1.授字的四字成语
授字的四字成语有:
见危授命、
色授魂与、
授手援溺、
临危授命、
量能授官、
目成心授、
沿才授职、
天授地设、
敬授民时、
授业解惑、
口传心授、
礼不亲授、
口授心传、
授柄于人、
授受不亲、
因任授官、
赐茅授土、
形输色授、
应天授命、
私相传授、
授职惟贤、
私相授受、
面授机宜、
量能授器、
授人以柄、
适馆授粲、
授人口实、
面授方略、
敬授人时
2.授可以什么四字成语
1、授手援溺:伸出手去救援落水的人,比喻救援苦难的人。
出处:南宋朱熹《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授之以手。”
白话文:天下陷入苦难,需要道义去援助;嫂子落水,需要伸手援助。
2、授柄于人:比喻将权力交给别人或让人抓住缺点、失误,使自己被动。
出处:当代作家王朔《橡皮人》:“大概也觉得他的小伙计不够老练,说话造次,授柄于人,走上来隔开我们。”
3、授职惟贤:解释为授于职位只限有才德的人。
出处:唐代薛登《请选举择贤才疏》:“晋、宋之后,只重门资,为奖人求官之风,乘授职惟贤之义。”
白话文:晋朝、宋朝之后只看中门第,为了奖励人们当官的作风,授于职位只限有才德的人。
4、授人以柄:比喻将权力交给别人或让人抓住缺点。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白话文: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5、授受不亲: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男女传递物品须经第三人手口,不得直接联系。
出处:南宋朱熹《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
白话文:淳于髡说男女传递物品须经第三人手口,不得直接联系。
3.含有“为”和“宜”字的四字成语
没有同时包含的
因地制宜、
便宜行事、
不合时宜、
事不宜迟、
权宜之计、
轻重失宜、
便宜施行、
万物之宜、
女宜立业,男亦入厨、
因变制宜、
操纵适宜、
观今宜鉴古、
坐失机宜、
一时权宜、
择福宜重、
宜家之乐、
秋色宜人、
宜室宜家、
临时施宜、
左宜右有、
宜嗔宜喜、
识变从宜、
面授机宜、
各得其宜、
不适时宜
4.适宜的宜的四字成语
因地制宜、
便宜行事、
不合时宜、
事不宜迟、
权宜之计、
便宜施行、
万物之宜、
轻重失宜、
坐失机宜、
操纵适宜、
因变制宜、
秋色宜人、
各得其宜、
宜嗔宜喜、
宜家之乐、
宜室宜家、
左宜右有、
临时施宜、
择福宜重、
一时权宜、
面授机宜、
不适时宜、
识变从宜
倒行逆施
典故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成语意思:倒、逆:反常;行、施:做事。违反常规;违背情理的行为一般指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和时代进步方向的行为。成语注音:ㄉㄠˇㄒㄧㄥ_ㄋㄧ_ㄕㄧ通用拼音:daoxingnishī拼音简写:DXNS使用频率:常用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感***彩:贬义成语成语用法:倒行逆施,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正音:倒,不能读作「颠倒」的「dǎo」。英语翻译:actinoppositiontorightprinciples日语翻译:正义にもとり时势に逆行する俄语翻译:вопрекиздрaвомусмыслу其他翻译:德gegendenStromderGeschichteschwimmen法agirareboursdusensmunprendrelecontepieddecequisefaitd'ordinaire成语谜语:退还近义词:胡作非为、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反义词:嘉言善行、因势利导成语例句:在压迫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疏解和***都无用,压迫者是可以任所欲为,倒行逆施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国大臣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平王了。伍子胥逃到吴国,发誓要为父兄报仇。后来,伍子胥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首都郢。那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还不肯罢休,他挖出楚平王的尸体,地鞭打了三百下,总算解了心中之恨。他的好朋友申包胥看到伍子胥为报私仇而把自己的祖国灭了,还要在死人身上出气,就派人去对他说:「亏你还是楚国人,你太过分了!」伍子胥对来人说:「我已经老了,日子有限,我急于报仇,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做这样违背常理的事!」
摩肩接踵
摩肩接踵,汉语成语,拼音是mójiānjiēzhǒng,意思是肩与肩相磨,脚与脚相接。形容人多拥挤不堪。出自《战国策·齐策一》。《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成语辨析
摩肩接踵与“熙来攘往”有别:
摩肩接踵偏重“拥挤”:只用于人,不用于物,可受副词“必须”等的修饰;
“熙来攘往”偏重在“往来的杂乱喧闹”:多用于人,也用于物
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多时
近反义词
近义词人山人海、摩肩擦踵、接踵比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熙来攘往
反义词门可罗雀、地广人稀
成语用法
示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
《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走进周庄》“小心踏上拱桥,周庄顿时立在面前:街楼古屋参差着,逶迤着,摩肩接踵地向你涌来,倒显得桥下的水流淌得如静止一般。”[1]
成语出处编辑播报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引经据典
引经据典的意思为:引用经典中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
一、引拼音:yǐn?
释义:
1.拉,伸:~力。~颈。~而不发。~吭高歌。
2.领,招来:~见。~子。~言。~导。~荐。抛砖~玉。
3.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文。~用。援~。
4.退却:~退。~避。
5.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
6.古代柩车的绳索:发~。
二、经拼音:jīng
释义:
1.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纱。~线。
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脉。~络。
3.经度:东~。西~。
4.经营;治理:~商。整军~武。
5.上吊:自~。
6.历久不变的;正常:~常。不~之谈。
7.经典:本草~。佛~。念~。十三~。
8.月经:行~。~血不调。
9.姓。
10.经过:~年累月。几~周折。这件事是~我手办的。~他一说,我才知道。
11.禁受:~不起。~得起考验。
三、据拼音:jù
释义:
1.占据:~为己有。
2.凭借;依靠:~点。~险固守。
3.按照;依据:~理力争。~实报告。~民歌改编。
4.可以用作证明的事物:凭~。证~。字~。论~。票~。实~。
5.姓。
四、典拼音:diǎn?
释义:
1.标准;法则:~范。~章。
2.典范性书籍:词~。引经据~。
3.典故:用~。出~。
4.典礼:盛~。大~。
5.主持;主管:~试。~狱。
6.姓。
7.一方把土地、房屋等押给另一方使用,换取一笔钱,不付利息,议定年限,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引申[yǐnshēn]
由原义产生新义,如“鉴”字本义为“镜子”,“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是它的引申义。
2.引咎[yǐnjiù]
把过错归到自己身上:~辞职。咎:过错。
引荐[yǐnjiàn]
3.推荐。
4.逗引[dòuyǐn]
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小孩儿玩。
5.引河[yǐnhé]
人工开挖的支河。用来减缓水势或灌溉农田。
如何提高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锦衣玉食
本义:精美的衣食。
引申义: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出处:北齐?魏收《魏书?常景传》:“夫如是,故绮阁金门,可安其宅;锦衣玉食,可颐其形。”
例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小孩子们都过着~的生活。
布衣蔬食
本义:穿布衣,吃粗粮。
引申义: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毛玠传》:“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
例句:我们上一辈的人大部分都过着~的日子。
草衣木食
本义: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
引申义:形容衣食简单,生活清苦
出处: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这出家无过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例句:我们上一辈的人大部分都过着~的日子。
丰衣足食
本义:指衣食充足
引申义:形容生活富裕
出处:五代?齐已《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
例句: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的目的。
旰食宵衣
本义:天色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穿衣起来。
引申义:形容勤于政事
出处: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策文》:“勤民听政,旰食宵衣。”
...........
四字成语本意及喻意
朋友,以下是我一次给学员上课的讲稿,作了删节,提供你参考
口才存在的问题,据我观察,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胆怯、怕、不敢说
二是不知说什么好
三是没有什么可说
四是说得杂乱无章,词不达意
五是说得干巴巴的,枯燥无味
六是认为沉默是金,怕说多错多
针对上面几条,我谈一点看法。
第一条:胆怯、怕、不敢说。平时说说笑笑可以,一到正规场合,就不敢开口,话说不出来,冷汗倒冒出来。这是心理方面的因素,这可能是从小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这慢慢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越不说就越说不好,越说不好就越不敢说,越不敢说就越少说,越没有信心说。我的看法是,关键是要有第一次,有了第一次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就好办了。要找个机会,下定决心讲第一次。比方要开会,需要大家发言的,就在会前做好准备,打好腹稿,更极端一点,不妨写好讲稿,把它背熟。第一次可能不那么顺当,但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就好办了,肯定会越来越顺当,感觉也会越来越好。除了在正规场合,在其他场合也可以有意地练习,在三几好友面前,在同事面前,讲个笑话、讲个段子或讲件你亲身经历的事,讲多了,你信心就会越来越足,讲得也就会越来越流畅和富有感染力。
这里给你一个练习的方法:讲故事法。
大家都听过故事,但是不是都讲过故事呢?讲故事看起来很容易,要真讲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常言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呀!听别人讲故事绘声绘色,很吸引人,有些朋友听起故事来甚至都可以忘了吃饭、睡觉,可是自己一讲起来,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干干巴巴,毫无吸引力。因此,讲故事也是一种才能,并不是都可以把故事讲好的。学习讲故事是练口才的一种好方法。讲故事的最好的对象是你家中或亲朋中的学龄前儿童,小孩子喜欢听故事,同时又不会笑话你讲得不好。
所以练好口才关键是要树立信心,说话谁都行,就是要敢说。同时,也不要怕人家笑话,善意的笑话当作一次督促,恶意的不必去理他,因为这样的人不值得与之计较。如果就因为人家一次笑话就不敢说,就失去信心,那才是因噎废食、因小失大了。
第二点,没有什么可说。这个表现为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就关系到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了。如果一个人的知识非常贫乏也没有什么阅历和经验,那么要他能有好的口才,确实很难。从这个角度来讲,知识越多越广博,经验越丰富就越好。所以这需要我们加倍认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等方面的知识水平。人们常说,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学习时代。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呈爆炸式膨胀。有人估算,(好像是李泽厚)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 左右,而其余90% 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而且这90%还在不断的更新之中。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且知识相对陈旧的人来说,不断学习就更显出其迫切性来。(我属于陈旧一类,所以我很注意学习)作为青年人,特别上不断争取上进的青年人来说,学习更加重要,这就不仅仅关乎口才问题了。所以,大家有时间要多看报多学习,学习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学习政治理论、法律、管理方面的知识。有些不一定说要精通,可以浏览,可以略懂皮毛,也可以不求甚解,读得多了,自然有收获,有些暂时不懂,读多了也会逐渐理解,甚至融会贯通。脑袋有了东西,就会有东西可讲,就不会出现脑袋一片空白的现象了。
第三点,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个和上面有区别。脑袋里有东西,但不知道如何挑选和组织。这个就要看在什么场合了。如果是开会发言或讨论问题,那就要看会议的主题和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围绕主题和中心来确定自己要讲的内容。其实这也像写文章一样,确定你的论点,然后找出几个论据或理由来说明或证明你观点的正确。这是自己有一定主见和看法时最好的选择,如果确实自己没有很有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或者一时想不起该讲什么,那就先听别人的发言,从中得到启发,或肯定、或反驳某人的观点,或从中归纳出更普遍更有意义的结论来。这就需要打足精神,听清人家在讲什么,做好笔记,在梳理概括后形成自己的1、2、3点看法,用提纲形式简略写在笔记本上,然后根据提纲来讲。
这是在正规的会议场合。至于其他情况,那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第四点,说得杂乱无章,词不达意。这是水平问题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思维要清晰,语文水平要提高。这里重点讲一下语文水平问题。有人认为已经从学校毕业那么多年了,谈不上提高语文水平了,怨只好怨自己以前没有好好读书了。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认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主要不是课堂上得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日积月累得来的。我读小学三年级时,可能就读了比我周围的同龄人多好几倍以上的书。这不是吹牛。我们圩镇上有一间小书店,离我家约20米左右,店内的书很多放要开放的书柜上,我一有空就跑去看书,特别是那些文学方面的,还有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基本上给我看完了。经常是到了吃饭时间还不知道,是被我的老祖母提着耳朵回去的。文化大革命时,我读4年级,那时要消灭封资修(解释),除了、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把那些文学、历史甚至科技方面的书籍都收起来烧掉。有一次居委会收了一堆书在烧,其中一本《沼泽探险记》,烧着时,那封面卷起的情景,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公社(当时叫法)的中学,收起准备烧的书,堆满了两个教室。我从中偷了十多本出来,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偷东西。不过孔乙已说过,“读书人窃书不算偷”,我后来是原谅了我自己。书读多了,语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我上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很怕上我的课,因为那里的乡村小学,缺乏师资,往往是小学毕业了教小学,初中毕业了教初中,水平实在不怎么样。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经常为了词语的解释、课文意思的解释与老师发生争吵。有一次在上有关沙家浜的课文时,因课文中有阿庆嫂说胡传魁是一堵挡风的墙,为解释挡风的墙的意思,与老师足足争论了一节课,最后把那老师气得说要两人一起写信去问作者看谁说得对。说了一大堆的闲话,我是想说明,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就是要靠多读。而且我认为,读就要读一些名著,读名家写的东西。现在一些朋友喜欢看网络,这不是不可以看,但这些没有经过时间洗练和考验的东西,往往鱼龙混杂甚至是鱼目混珠,把人引入岐途,误人不浅。现在不仅是网络上的东西,就是正儿八经出版的书籍,也有不少是不堪卒读的,其中的错别字和病句,经常令人像吃饭突然吃了一口沙一样。报刊也是一样。那些八卦刊物和小报,我是不看的。也可能我是年纪大了落伍了,对新鲜事物接受不够,但我是凭感觉说话。多读那些经过时间和历史淘练的、精华的经典,可以少走不少弯路。语文水平提高了,思维也就会越来越清晰,也就能越好、越准确表达自己意思。
第五是说得干巴巴的,枯燥无味。说真的,说话确实是一门艺术。同样一件事,有人可以舌吐莲花,讲得非常生动,可以令人捧腹,也可以令人落泪,使人就如亲临其境;但有的人就不行,讲半天,罗罗嗦嗦,不知所云。如何把话说得更生动更有味道、更使人爱听,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
一是要有幽默感。幽默的语言风趣、诙谐、意味深长,使人得到的感触就是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幽默感可能有点天生的味道,有的人生来就很幽默,一张口就能让人捧腹,也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说过一句能让人笑的话。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有心去学、去模仿,变得比较幽默一些是可以的。这里讲几种制造幽默的方法。
第一是故意用歧义词来构成幽默。所谓歧义词是指有几种不同解释甚至意义相反的词。汉语一词多义的特性最能满足幽默矛盾性的特性。故意选择有歧义的词语造成思维逻辑的矛盾,由此而产生幽默的效果。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幽默方式。举个例子:你在停车场可能看过这样的告示:“停车不足一小时的,按足一小时”。这时你可找停车场主人幽他一默,你不必交费,还要叫他帮你做一小时的足部。告示不是说“按足一小时”吗!他的足是指足够的意思,我们故意把它理解为手足的足,这就产生幽默了。
第二种是利用谐音来制造幽默。这种幽默只能在口头上发挥,书面是不行的。它利用的是说话人说的是一个词语,听的人却把它听成(或者是故意听成)另一个同音的词语。举个例子:医生为一个姓焦的病人检查完身体后就对他说你以后不能同房了,病人是偏僻山村来的农民,不懂同房的意思,医生再解释,就是不能了,病人更不懂了,医生一急之下,就说,“就是不能呀!”病人更急,说:“我爸姓焦,我爷爷姓焦,祖祖辈辈都姓焦,我为什么不能姓焦?!”病人把“”听成“姓焦”了。
有时还可以用方言,或者普通话不准来制造幽默。这也是一种谐音幽默。如有这么一个笑话,一批大学新生正在进行军训。这天,指导员操着方言说:“今天,一班杀鸡,二班偷蛋,我来给你们做稀饭 !”同学们听了面面相觑,搞不清这算什么训练内容。后来一个同学看了指导员的动作,才明白过来:“他说的是,一班射击,二班投弹,我来给你们做示范 !”
第三种故意不把话说完整,留给别人想像和引申的余地。改革开放前较穷,北京一些单位把组织去澡堂洗澡当作一种。一次某单位工会组织两个活动,一个是去澡堂洗澡,一个是去参观博物馆。由于人数多便分上下午、分男女两批进行。工会在大会上宣布,“上午女同志洗澡,男同志参观。下午男同志洗澡,女同志参观。要遵守纪律,不许拍照!”工会有意无意地没把话说完全,形成了强烈的幽默效果。年轻的女领导刚来上任时,原领导在欢迎会上把单位每个同志介绍给女领导认识,介绍到我时,我说,“不用介绍了,我们是老相----”讲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一下,大家脑子里浮现的一定是“老相好”这个字眼,我才慢慢接下去,“是老相识了”,大家笑了起来。这就不多不少营造了一些幽默气氛。
第四种是实话虚说,虚话实说,故意混淆本义和引申义;这可有如下方法:一是把原本比喻硬理解为被比喻本体或相反,二是把抽象的概念硬作具体化,把具体的东西硬是抽象化,或者把两者当作一回事。
第一种情形的例子:
孩子:“爸爸你当过船长吗?”爸爸:“没有。”孩子:“那妈妈为什么说你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比喻感情不专注,投机取巧,天真无邪孩子却把它理解为真正的船了。
第二种情形的例子:
一个哲学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的家里,家里杀了鸡为他接风洗尘。在餐桌上,老父亲问他哲学有什么用,他说,“比方说,这只鸡,一般的人就把它看成一只鸡,学过哲学的人就能够看到两只鸡,一只是具体的鸡,一只是抽象的鸡”。他老父亲听后,把桌上那盘鸡全端到自己面前,说:“那我吃具体的鸡,你吃抽象的鸡!”这就是故意把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混为一谈,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第五种是偷换概念。直接用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
阿红明天有事,向单位领导请一天的时候,领导这样和阿红算一笔账:
一年里有365天你可以工作。 一年52个星期,你已经每星期休息2天,剩下261天工作。 你每天有16小时不在工作,去掉170天,剩下91天。 每天你花30分钟时间化妆上洗手间,加起来每年23天,剩下68天。 每天午饭时间你花掉1小时,又用掉46天,还有22天。 通常你每年请2天病,这样你的工作时间只有20天。 每年有9个节日休息不上班,你只干11天。街道每年还慷慨地给你10天年休,算下来你就工作1天,而你这一天还要请?!还没跟你算去年的婚呢?!
这就是偷换概念,把实际的24小时太阳日偷换为8小时的工作日。
幽默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是讲几种常见的、容易学习的。
二是要注意语言的修辞。要说好话,光有幽默感还不行,而且的庄重的场合你一味幽默,可能就会让人感到你油嘴滑舌,浅薄和没有修养。所以还要注意语言的修辞。在一般的口头表达上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法、夸张法、排比法、数字归纳法等。适当运用这些方法,可以使说辞生动有趣,不会干巴巴的。比方说,我要称赞阿红,可以这样说,“阿红,你很美”,也可以这样说,“阿红,你美得就像天山上的雪莲一样”。阿红肯定更喜欢听后面这句,后面就用了比喻。当然比喻要有新鲜感,老重复别人的,拾人余唾,就没有味道了。大家也听过这句话“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再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人,第三个再把女人比作花的人就是蠢材了”。夸张也是很常用的。我以前的一个同事,脑门特光亮,我们经常拿他那油光可鉴的脑门开玩笑。一次到河北旅游,在抱犊山上他要我帮他照一张像。我拿着照相机对着他煞有介事地瞄了好几秒钟,然后放下相机瞪着他的脑门,让他注意到我看着他的脑门,才说,“照不了,反光太厉害”。这就是夸张。还有排比法。排比法能给人一种气势,给人一种非听下去不可的感觉。
下面念几个典型的排比句,大家可从中体会一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
“凝视长江,你会忘掉失落,拥有新鲜的血液;凝视大海,你会忘掉酸楚,拥有宽广的胸怀;凝视高山,你会忘掉悲伤,拥有高大的形象;凝视远方,你会觉得所有的挫折和痛苦都不值一提,你就会拥有世界,拥有温暖的阳光。”
“人生如河,永不停息地流着,有顺流,但无处不有暗礁;人生如歌,永不绝响地唱着,有高亢,但随处都有低调;人生如画,绵延不断地伸展着,有那熠熠生辉的亮彩,但无处不点缀着暗淡。”
听听,这就是优美的排比句。
三是要有一定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在讲话中适当用一些成语典故、诗词歌赋、名人的名句,可以使你的讲话给人一种知识渊博、水平很高的感觉。这里顺便说一下,讲话表现得更有水平和文学素养是对的,但不能不懂装懂,闹出笑话来。有些把握不准读音的字,一定要去查字典。现在有些朋友不在乎读错别字,这使我感到很吃惊。讲话在适当的时候、场合,有意运用成语典故、诗词名句,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是讲话最好有一定哲理。这个难度比较高,但也不是不可企及。所谓哲理,就是能在讲话中体现一种全面的辩证的观点,抓住本质必然的东西,点出内在规律,具有前瞻性,言简意赅,给人以启迪。具有哲理的的语言,看起来是简单的句子,但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内容,使人越咀嚼就越有味。可以举几个例子:马克思最尊崇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说过这么一句话:“同是一句格言,在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口中说出来,具有不同的广袤性” 。这就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它的意思是说,关于人生的同一句格言,年轻人会讲,老年人也会讲。但是他们所体会的意义则迥然不同。尽管年轻人也可以正确地表述这句格言,但他绝对体会不到这一格言内涵中的那种深刻性和广袤性。因为对于一个老人来说,这句格言不仅是一句语言,其中已凝缩了他的整个人生经历、人生体验。比方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么一句格言,年轻人讲的时候,脑子中最多是理解为要不断奋斗,而老年人讲的时候,脑子中呈现的会是一生中无数失败与成功的镜头,其中的辛酸苦辣和成功的喜悦,都会涌上心头,为这句格言作注脚。你看,他这么一句话,就包含那么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哲理。我们再举黑格尔的一句话,他有一次讲到研究哲学不容易早出成果时,这样讲:“哲学就像密纳发的猫头鹰,傍晚才起飞”。这句话的内涵就非常丰富,它是说,哲学不像数学或物理那样,二、三十岁甚至更早就可以出成果,甚至成名成家,哲学更多的是人生与阅历的总结,是对各门学科和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所以要穷尽毕生的精力,才能出成果。傍晚是比喻晚年,所以说傍晚才起飞。我是学哲学的,年青时候没有什么成果,所以自我安慰,到晚年吧,结果是到现在还飞不起来。
我举两个都是黑格尔的例子,当然并不是说哲学家讲的话才有哲理,日常中,一般人中,富有哲理的话当然也非常多。我这里抄了几句:
1、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那一刻的灿烂.
2、使人伤心的并不是事物本身 而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3、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得到的多,只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4、快乐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状态。
5、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这些话中包含的是对待人生态度的哲理。要使自己讲的话具有哲理性,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达到这个高度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智慧和较丰富的阅历。这里有一条“捷径”,就是可以多看一些历史名人的著名演说,可以有意地背诵一些名人的名句。甚至还可以读一些通俗的哲学著作。
最后说一下“沉默是金”。确实有不少人信奉这句话,甚至将它作为一个处世哲学。我也很欣赏这句话中包含的哲理。不该说的话,“沉默是金”;不该说的时候,“沉默是金”;不该说的场合,“沉默是金”;不该说对象,“沉默是金”;表示无声抗议的时候,“沉默是金”。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时候会沉默呢,那就是自己不懂、不知道、没有把握和无话可说时会沉默。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金,过多的沉默,会让人认为你什么都不懂,没有主见和立场。所以,该出口时还是要出口。你可以把沉默是金当作原则,但是原则性也要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常是什么意思
1. 励志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大全 寓意及意思 出自哪里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白手起家 一切靠自己艰苦奋斗,创立了一番事业。
卷土重来 人马奔跑时卷起的尘土。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图恢复。
晨钟暮鼓 古代佛寺中晨敲钟,暮击鼓以报时,用以使人惊悟的言论。
破釜沉舟 比喻行事果决,抱持著只往前看而不回头的决心。
投笔从戎 《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金石为开 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连金石都被打开了。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勤能补拙 宋·邵雍《弄笔吟》:“弄像真终是,将勤补拙总轮勤。”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人定胜天 比喻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有志竟成 有坚定的志向,只要努力从事,一定可以成功的意思。
良药苦口 能治病的好药,味苦难吃。比喻直言劝戒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对人却是有益的。
悬梁刺股 形容刻苦学习。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问心无愧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就是将来外面有点风声,好在这钱不是老爷自己得的,自可以问心无愧。”问心:问问自己。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志在四方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五回:“妾闻‘男子志在四方’。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 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磨杵作针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 比较经典的四字成语,能找到典故,意思,寓意,越详细越好1.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3.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4.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5.一衣带水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
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
3. 成语的本意及其喻意哀梨蒸食:将哀梨蒸着吃。
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爱理不理:不爱答理。比喻对人冷漠,没礼貌。
爱屋及乌: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安枕而卧:放好枕头睡大觉。比喻太平无事,不必担忧。
按甲寝兵: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按图索骥: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暗藏杀机:隐藏的念头。比喻潜在危险。
暗箭难防:冷箭最难防范。比喻阴谋诡计难以预防。
暗箭伤人:放冷箭伤害人。比喻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人。
暗礁险滩:暗藏的礁石,不易通过的河滩。比喻隐藏的祸患或危险的障碍。
暗室求物: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黯然失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肮肮脏脏:不干净。比喻卑鄙、丑恶 昂昂之鹤:高于鸡群的鹤。
比喻德行高洁的人。 鳌愤龙愁:如鼍愤怒,如龙忧愁。
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 傲霜斗雪:傲视寒霜,抗击白雪。
比喻人身处逆境而不屈服。 八方风雨:四面八方风雨聚会。
比喻形势骤然变幻,动荡不安。 八花九裂:八处开了花,九处裂了缝。
比喻漏洞、缝隙很多。 八两半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
半斤、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
巴蛇吞象:巴蛇:古代传说中的大蛇。巴蛇吞吃大象。
比喻贪得无厌。 拔本塞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
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 拔地倚天: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
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 拔丁抽楔:拔出钉子,抽掉楔子。
比喻解除困难。 拔葵啖枣:拔人家的菜蔬,偷吃人家的枣子。
比喻小偷小摸。 拔旗易帜: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
比喻取而代之。 拔山超海:拔起高山,超越大海。
比喻力量极大。 白璧微瑕: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
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白饭青刍:白饭供客,青草喂马。
比喻主人招待周到。
4. 四字成语及意思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
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方枘圆凿 形容格格不入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含讥讽意)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奉为圭臬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高谈阔论:议论,多含贬义。
隔靴搔痒 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耿耿于怀:对某些事总记在心里,形容心存怨恨。
(一般指自己对某些事不满) 功败垂成: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多含惋惜意) 狗尾续貂:泛指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艺作品。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子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瓜田李下 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光天化日: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的精巧,似非人工之能为。(形容人工技艺的精巧) 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牛累得出了汗。
充栋,堆满了屋子 皓首穷经:皓首,白头,钻研经典到老 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突然暴发。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积重难返 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 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
比喻积少成多。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济济一堂 :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见贤思齐:见到好的,优秀的,就向其学习,向其看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枉过正 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 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久不归 长期借去,不归还 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
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中性) 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
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贬) 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
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门可罗雀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门庭若市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面目全非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十分纯熟的地步。(褒义词) 沐猴而冠 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
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暮鼓晨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南辕北辙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泥沙俱下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十分光荣。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期期艾艾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贬) 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
比喻事实(罪恶)很多,难以说完。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 无缺。
曲突徙薪 比喻事先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人心不古:今人的心地不如古人淳厚。
5. 四字成语本义引申义博众议 风问俗 葑菲 茅屋椽
谬虚声 博众长 及葑菲 兰赠
薪之忧 丰富多 干名誉 精秀发
没精打 披榛兰 神奕奕 升山珠
想望风 无精打 兴高烈 衣不完
光夺目 左右获 神飞扬 班衣戏
不揪不 凤随鸦 兰赠芍 薪之患
薪之疾 雕文织 犊牧薪 凤鸾章
葑菲之 兼收并 兼收博 惊绝艳
镜里花 龙潜凤 龙姿凤 镂金错
谬虚誉 旁收博 旁搜博 铺摛文
神焕发 神英拔 搜岩干 文风流
想望丰 遗风馀 张灯结 椽不斫
神奕然 遗风余 褒一介
6. 6个成语的 本意及其喻意拜托各位了 3Q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抱诚守真: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赤诚相待: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实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正意: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
亦作“诚心诚意”。 犬马之诚:比喻诚心实意。
一般谦称自己的诚意。 信守不渝:坚守信用不变。
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言信行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同“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信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同“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 诺:许诺。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比喻一言为定,决不反悔。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滥竽充数现已成的成语的引申义是什么?
常是什么意思如下:
1、一般;普通;平常:常人。常识。常态。
2、不变的;固定的:常数。冬夏常青。
3、时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
4、指伦常:三纲五常。
“常”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在字形上,“常”由“尚”和“巾”组成,表示在巾上加标签,用来表示这是经常使用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字的字形逐渐演变,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简化汉字。
本义和引申义
“常”的本义是指常规、惯例,表示一种不变的规律或规则。在古代文献中,“常”常常用来表示恒定的状态和不变的规律,如《道德经》中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谓常。”后来,“常”的引申义逐渐扩展,包括恒定不变的状态、规律或习惯,以及一般的、普通的、平常的意思。
文化内涵
“常”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首先,“常”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适中、恰到好处的状态。其次,“常”字也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有关,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遵循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成语和典故
在汉语中,“常”字被广泛运用于成语和典故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内涵。例如,“常备不懈”表示时刻保持警惕,不松懈;“常言道”表示俗语、谚语的意思;“家常话”表示通俗易懂的语言;“长年累月”表示经过很多年月的意思。
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常”字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商业领域,“常”字表示常规的商业操作或商业活动;在医学领域,“常”字表示正常的生理或病理状态;在科学领域,“常”字表示普遍存在的规律或现象。此外,“常”字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表示经常、常常的意思。
引申义是: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解释滥:失实的,的;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充:冒充;数:数目。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凑一个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感彩贬义词
用 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贬义。
示例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上一篇:借魂还尸_借室还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