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查询大全 成语查询大全

山中送别 (唐)王维翻译_山中送别

tamoadmin 2024-07-14 人已围观

简介1.山中送别王维原文及翻译2.《山中送别》的原文及其翻译3.《送别》全诗翻译:漕水向东流去,送别朋友,在这黄昏时分,顿时愁情满怀。不忍分别久久逗留在这野外的寺院,走出寺院,发现夕阳已经照着孤山。向前望,数千里之中,没有蒲草和稗草,夕阳照在舟楫上,只见水面清澈,微波荡漾。举酒道别,树林之上月亮已经升起。解衣入睡,沙滩上水鸟鸣叫。今夜我在洛阳,梦中和你在金陵城相见。想起此次别离我就叹息不已,想着你一路

1.山中送别王维原文及翻译

2.《山中送别》的原文及其翻译

3.《送别》全诗

山中送别 (唐)王维翻译_山中送别

翻译:

漕水向东流去,送别朋友,在这黄昏时分,顿时愁情满怀。

不忍分别久久逗留在这野外的寺院,走出寺院,发现夕阳已经照着孤山。

向前望,数千里之中,没有蒲草和稗草,夕阳照在舟楫上,只见水面清澈,微波荡漾。

举酒道别,树林之上月亮已经升起。解衣入睡,沙滩上水鸟鸣叫。今夜我在洛阳,梦中和你在金陵城相见。

想起此次别离我就叹息不已,想着你一路远行,漂泊于悠悠江海之中。

扩展资料:

李颀,字、号均不详,汉族,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 ,唐代诗人。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 。

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诗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河南颍阳人,祖籍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有东川别业。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

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在今河南登封)苦读10年,于唐玄宗十三年(72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

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 、 《古意》 、 《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

山中送别王维原文及翻译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山中送别》的原文及其翻译

山中送别王维原文及翻译如下: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山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意中有意,味外有味,匠心独运,耐人咀嚼。

创作背景:

王维在山中送别友人后,作这首小诗以表达自己期盼能与友人来年再聚。因资料缺乏,此诗创作时间在何年、送别对象为何人,均难以确证。

作品赏析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送别》全诗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山中送别》的原文及其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中送别》的原文及其翻译 篇1

原文: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翻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诗人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评价: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但这派诗歌,往往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

《山中送别》的原文及其翻译 篇2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1。

春草明年绿,王孙2归不归?

注释: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子弟,亦泛指隐居的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这里反用其意。

赏析: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王维却把离别写得淡远高古,不言悲伤,只明白如话,而能韵味悠长。一句“相送罢”淡淡写来,离绪似有还无。紧接一个“日暮掩柴扉”的日常动作,离别的忧伤怅惘如反刍一般涌出。第三句转写推想,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有版本为“春草年年绿”,“年年”是一种循环往复,“明年”则给人一种希望和惊喜,似乎更妙。末句以盼归作结,设一问句,留不尽思念在其中,正如黄培芳所说:“此种断以不说尽为妙,结得有多少妙味”(《唐贤三昧集笺注》)。

《山中送别》的原文及其翻译 篇3

原文

送别

又题:《山中送别》

年代:唐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赏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名家点评

刘辰翁《王孟诗评》:占今断肠,理不在多。

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只标地写情而不缀景。

李沂《唐诗援》:语似平淡,却有无限感慨,藏而不露。

凌宏宪《唐诗广选》:顾与新曰:翻用楚词语意,脱胎换骨,更为深婉。

唐汝询《唐诗解》: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子之归期难必。

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得汉魏和缓气。

吴煊《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种断以不说尽为妙。结得有多少妙味。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翻弄骚语,刻意扣题。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所送别者,当是驰骛功名之士,而非栖迟泉石之人,结句言“归不归”者,故作疑问之词也。

林庚《唐诗综论》:“年年”二字它原是一个流水的感觉,……它是说明时间的,而‘明’字则似乎是反时间的,岁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却让它出现在一个照眼的感觉上。这便是诗歌语言的魅力,仿佛那春草就将绿得透明了,那么,王孙该怎么办呢?春天的光辉与那勃勃的生气,它乃是一切的开始之开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于寂寞,于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

《山中送别》的原文及其翻译 篇4

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出处唐·王维《山中送别》。

译注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全诗

《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全诗赏读

这首“送别”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写得极有层次。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刚刚送走了客人,天色晚了,掩上了树枝编成的栅门。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山水在谢灵运以前只是作为背景出现,谢的诗刻画景物力求逼真细致,但过于雕琢堆砌,到王维的手中,山水诗才出现新的面貌。王维的山水诗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出一种意境,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日暮掩柴扉”一句只有五个字,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生动的图画,给人新鲜的感受,让人感到诗中有画。“暮”既点明时间,又为画面涂上了色彩; “掩”是诗人的动作,为画面增添了生气。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后二句抒情,实际上是诗人“掩柴扉”时的心理活动。刚刚送别了客人,就想到明年能否再来,告别时依依惜别的情景可以想见,情思之深渗透字里行间。

一首二十几个字的“五绝”,既有送别的地点、时间,又有客走后主人的行动和心理活动,把这一切组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可以说天衣无缝。

王维的艺术修养是很高的,用字尤为准确,无不恰到好处。这首诗的第三句“春草年年绿”中的“绿”字,意象飞动,堪称圣手妙笔。

《山中送别》的原文及其翻译 篇5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①掩:关闭。

②柴扉:柴门。

③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这句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太阳落山时我把柴门关上。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你能不能回来呢?

拓展小链接

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归期难定。

一、《送别》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二、

《送别》

作者: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三、

《送别》 - 歌词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弘一弟子丰子恺手抄本《送别》曲谱连歌词, 载於《中文名歌五十曲》, 歌词为「一瓢浊酒尽余欢」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弘一弟子丰子恺手抄本《送别》曲谱连歌词, 载於《中文名歌五十曲》, 歌词为「一瓢浊酒尽余欢」

《送别》 - 由来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送别》 - 李叔同资料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号息霜,祖籍浙江省平湖县,1880年10月23日(清光绪六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学名文涛,字叔同。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李叔同是最早在中国从事乐歌创作,也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本音乐小杂志,是中国校园歌曲创作的奠基人。  

李叔同一生写了90多首歌曲。由于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所作乐歌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隽永秀丽,意境深远;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他创作的《春游》、《送别》、《悲秋》、《伤春》、《晚钟》、《西湖》、《落花》等数十首乐歌,在大江南北流行数十年,久唱不衰。像著名的《送别》,这首歌仅有十句唱词,八个乐句的歌曲,自1914年问世以来,传唱了近百年,仍然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中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