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查询大全 成语查询大全

项羽取而代之成语故事_项羽取而代之成语故事视频

ysladmin 2024-06-18 人已围观

简介项羽取而代之成语故事_项羽取而代之成语故事视频       项羽取而代之成语故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它的今日更新更是备受瞩目。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项羽取而代之成语

项羽取而代之成语故事_项羽取而代之成语故事视频

       项羽取而代之成语故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它的今日更新更是备受瞩目。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项羽取而代之成语故事的最新动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关于项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2.世纪取而代之讲述项羽的故事

3.取而代之 成语故事精选

4.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5.关于刘备和项羽的成语典故

项羽取而代之成语故事_项羽取而代之成语故事视频

关于项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世纪取而代之讲述项羽的故事

       1. 翻译文言文 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 拼音:qǔ ér dài zhī

        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意思:

       

        讲到项羽少年时的一段故事:

        秦始皇灭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朝。他为了宣扬威德,进一步巩固统治,经常出巡全国各地。

        有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在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大路两旁伫立着无数观看的人群。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这时,项羽忽然说了这么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彼”,即“他”,这里指秦始皇的统治、权势和地位“可以夺取过来并且代替他!”

        项梁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急忙伸手去捂住项羽的嘴,小声责备他道:“别乱说!你不怕全家合族都要杀头吗!”但是,项梁却也暗暗赞赏他这个小侄子的胆识。原来项梁也早在心里盘算着怎样推翻秦朝、恢复楚国的事,不过他没有透露罢了。后来他叔侄俩就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投入了反秦的战斗。

        “取而代之”就是来源于上述的故事。

        示例:清帝方今玩于彼股掌之上,及其时则~耳。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六回

        近义词:改朝换代

        反义词:一如既往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view/133730

2. 文言文"取而代之"司马迁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取而代之: 意思是: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取代。 “彼可取而代之”其实是“可取彼而代之”的倒装,主语省略。 《史记·项羽本纪》中,讲到项羽少年时的一段故事: 秦始皇灭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朝。他为了宣扬威德,进一步巩固统治,经常出巡全国各地。 有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在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大路两旁伫立着无数观看的人群。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这时,项羽忽然说了这么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彼”,即“他”,这里指秦始皇的统治、权势和地位“可以夺取过来并且代替他!” 项梁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急忙伸手去捂住项羽的嘴,小声责备他道:“别乱说!你不怕全家合族都要杀头吗!”但是,项梁却也暗暗赞赏他这个小侄子的胆识。原来项梁也早在心里盘算着怎样推翻秦朝、恢复楚国的事,不过他没有透露罢了。后来他叔侄俩就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投入了反案的战斗。 “取而代之”就是来源于上述的故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 取而代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于《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原文节选: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译文: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敬畏他了。

        示例:金黄的麦田渐渐被甩在了后面,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层林尽染的山峰。

       

扩展资料:

        取而代之近义词:

        改朝换代,朝、代:指某个封建王朝或某个封建帝王的统治时代。旧的朝代为新的朝代所代替。现在也泛指统治集团的更换。

        出自: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其中或者有两回改朝换代的时候,参差了三两年。”

        示例:乘着这个改朝换代的时机,咱们得众星捧月,把他抬出去!

        取而代之反义词:

        1、一如既往

        完全;既往:从前,已往。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像从前一样。

        出自:浩然《艳阳天》第124章中的:“它一如既往,是一片蓬勃的繁忙景象。”

        示例: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南斯拉夫人民的正义斗争。

        2、自始至终

        从开始到末了。表示一贯到底。

        出自:老舍《鼓书艺人》第五回:“自始至终,秀莲唱得很拘谨,好像并不想取悦听众。”

        示例:自始至终,女王都把它珍藏在白金汉宫的卧室抽屉中。

取而代之 成语故事精选

       “取而代之”讲述的是项羽在秦始皇巡游会稽时,表达出想要夺取秦始皇的皇位并代替他的宏伟志愿的故事。

       当时,秦始皇南巡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观看的人群中。当秦始皇的车马仪仗经过时,项羽看到秦始皇的威风凛凛,心生敬仰,同时也在心里滋生出了要取而代之的决心。他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项梁听后大吃一惊,急忙捂住项羽的嘴,并小声责备他不要乱说,不怕全家都被杀头吗。但是,项梁却也暗暗赞赏他这个小侄子的胆识。

       然而,故事并未在此结束。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表示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并表示想要和项羽早点共同起兵。最终,项羽在叔父项梁的养育下,开始了他的反秦之路。

       这个故事展示了项羽的胆识和雄心,以及他对于秦朝的深深不满,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的皇权争夺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有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在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大路两旁伫立着无数观看的人群。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这时,项羽忽然说了这么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彼”,即“他”,这里指秦始皇的统治、权势和地位“可以夺取过来并且代替他!”

       项梁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急忙伸手去捂住项羽的嘴,小声责备他道:“别乱说!你不怕全家合族都要杀头吗!”但是,项梁却也暗暗赞赏他这个小侄子的胆识。原来项梁也早在心里盘算着怎样推翻秦朝、恢复楚国的事,不过他没有透露罢了。后来他叔侄俩就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投入了反秦的战斗。

       “取而代之”就是来源于上述的故事

关于刘备和项羽的成语典故

        陈胜吴广起兵造反,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是各地的叛乱并没有就此平息。秦二世元年九月,在陈胜吴广造反两个月之后,项梁起兵响应。项梁是楚国的贵族,他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名将项燕。

        项燕在秦楚决战的时候战败被杀,所以楚地的人很同情项燕。当时楚国亡国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叫楚南公的人,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史记》中记载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楚这个国家将来哪怕只剩下三户人,也一定能够把秦推翻掉。

        项梁原先住在栎阳,后来因为杀了人就开始流亡,他带着侄儿项羽跑到了吴中,吴中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一带。项梁就带着年幼的项羽到了吴中,项梁最开始教项羽读书写字,项羽就不爱学,项羽说读书写字这种东西,是给别人记记姓名而已,我不干,这东西没有什么用。项梁说那我教你武功好不好?然后项羽又说,学武功的话,跟一个人打架有用,我不学!我要学的话,就学万人敌!我要学的话,我就要能够对付一万个人!

        项梁一看这个侄儿还是很有志向的,于是就开始教项羽兵法。项羽在开始学兵法的时候很感兴趣,但是一段时间后又不学了,所以项羽基本上是学无所成。项羽虽然学过兵法,而没怎么学过武功,可是项羽的武功很高,我们看项羽冲锋,力量非常之大,嗓门也很大,所以项羽是属于气场很强的一个人。项羽虽然学了一点兵法,可是我们在《史记》中,看不到项羽用兵有什么谋略,或者是排兵布阵等等,所以项羽基本上是属于蛮力型的这种武将。

        项羽当时在吴中居住的时候,秦始皇巡行天下,路过他们的住处的时候,项梁跟项羽都去看热闹。看到秦始皇的仪仗非常威风,项羽就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他说「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坐在车上的那个皇帝,我可以取代他。当时项梁很紧张,捂着项羽的嘴「千万不要随便乱讲话!会被灭族的!」

        项羽他有几个特点,一个特点就是他的力气非常之大,《史记》中记载说:力能扛鼎。鼎的重量有多少我们不知道,但是在秦以前有一个皇帝叫做秦武王,他以力气大而闻名,他在举鼎的时候都没能完全举起来,反而把鼎砸到了自己的脚上,脚被砸成肉酱疼死的。所以这个鼎是非常重的,但是项羽力能举鼎,所以他的力气非常之大。

        项羽这个人声音也非常大,吼一声跟打雷一样,声若巨雷,这是他异于常人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跟别人很不一样,就是项羽是重瞳之目,一般人是一个眼睛有一个瞳孔,项羽一个眼睛里面有两个瞳孔,叫重瞳之目,所以他生有异相。

        这种重瞳之目在《史记》中,在项羽以前只有两个人是重瞳,一个是舜,还有一个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项羽也是重瞳之目,大家就觉得这个人很不一般了,所以项羽在当地的少年中威望很高。

        ——节录自《笑谈风云》第二季《秦皇汉武》第六集《亡秦必楚》

       项羽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 楚河汉界 妇人之仁 背水一战 破釜沉舟

       刘邦

       斩白蛇而起义

       秦朝末年,刘邦带领一班贫苦农民,举起反秦的义旗,来到芒汤山,那身如大梁的白蛇,一见刘邦“叽溜”一声,得象筷子一样大小,刘邦一剑把白蛇斩为两段。夜里白蛇给刘邦托梦说:“主公,你今天杀了我,何时还命呢”刘邦随口推说:“这里高山陡岭哪有命还?平地(帝)还命罢。”白蛇说:“你今天欠下的账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我的尾巴我就篡你的尾,现在你把我腰断两截,我就在中间平帝时,篡你的朝。所以西汉传到平帝,白蛇转为王莽,杀了汉平帝,篡了汉朝。后经光武中兴,平灭了王莽,才又恢复了汉室,建立了刘氏东汉王朝。这都是因为刘邦做事亏心引起的

       诸葛亮

       关于他的就比较多了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鞠躬尽瘁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一诗绝千古,两表撼后世。

       隆中三分策,四火天下惊。

       征战耐五将,六出祁山忙。

       七擒孟获功,名成八阵图。盖世无双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空城计

       既生瑜,何生亮

       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龙凤雏

       汉贼不两立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草船借箭

       今天关于“项羽取而代之成语故事”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